n
殿内群臣不由一愣。
\n
这场起始于嘉靖年间的内斗,谁是皇帝口中的老人?
\n
中书舍人姚三让手中的笔,更是立刻立刻悬在了半空中,一时不知如何曲笔。
\n
好在皇帝点到为止,没有直接喊出世宗的名讳。
\n
朱翊钧目光悲悯,言辞恳切:“朕受天下人称一声君父,多少算是家中老人。”
\n
“朕腆颜为五县调停一番,三位卿若是觉得公道,便出面替朕劝说一下乡人,如何?”
\n
张居正闻言,欲言又止。
\n
这事他远比皇帝想象中知道得多。
\n
早在隆庆四年,歙县一位名唤帅嘉谟的人,就为此上过一道奏本,说“歙县久偏重赋,民困已极,躬遇仁明在位,备陈情款,恳乞均平”。
\n
这道奏本可不是白上。
\n
什么叫恳祈均平?一条鞭法的口号就是,均平赋役,苏解民困。
\n
换言之,歙县早就想搭上他张居正新政的便车了,张居正自然也注意到了此事。
\n
彼时的张居正确实有所意动,但又自觉时机不成熟,便按在了心中,准备等熬走高拱,自己晋升首辅,独揽新政时,再翻出来为一条鞭法做筏。
\n
当然,新帝登基之后,从考成,到清丈,再到税改,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计划,以徽州府税争做筏的想法,也就顺势搁置了——历史上的张居正,便是在万历三年,由中枢向徽州府吹去了一股风,诱发了徽州府民乱。
\n
只不过,火药桶总是不缺引线的,张居正不去吹风,还有清丈点火,还有许国等人鼓气。
\n&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