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逝的,有些较为长寿,可却从来没有人有包国维这么长寿。
\n
八十九岁的年纪,加上早年间在欧洲的讲学,使得包国维的资历和辈分,天然就高过在场的任何一个人。
\n
这该怎么评?
\n
另外一名稍微年迈点的评委也感慨说道:“上次见到包先生去伦敦讲学,精神的样子,看起来比我四十岁的孩子还要年轻,想必我这辈子是看不到包的悼念会了。”
\n
“不关资历和从前的成绩,这部《赤色年代》绝对不能够得奖!”
\n
“沃尔科特值得这一次的奖项,他太需要了。”
\n
“不!抛开包先生,必然让我们受到外界的怀疑!”
\n
一时间,在外界看起来极其高雅的瑞典文学院,竟然变成了菜市场,而一群头发白的老头,固执己见,争论不休,甚至有要大打出手的迹象。
\n
同样坐在首座的谢尔·埃斯普马克揉了揉自己的眉心,他是瑞典著名的文学史家,同样也是学院院士,与马悦然一同主持今年的评选。
\n
他有些无奈,因为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n
埃斯普马克用中气十足的声音,打断了在场众人的争吵。
\n
“先生们,安静一些,我想,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问题,包会不会来领取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n
此话一出。
\n
“.”
\n
场内再次沉默了。
\n
评委们不由得想起了,自包国维横空出世之后,这五十多年来的诺贝尔奖评选历史。实际上,包国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次数不止两次,而是整整四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