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周公、孔子、孟子,都只是符号。
\n
而最重要的,则是赵煦在利用这些文字,逐步的,潜移默化的将一个他的态度,植入高太后脑子里。
\n
方便日后,他的诸般操作。
\n
而高太后的回答,或者说曾布的回答,正和赵煦的意思。
\n
“若郑伯之于段叔,擒而不杀,反用仁义诫于段叔,以礼法教之,此则圣人亲亲相隐之道!若如此,则《春秋》之上,得一佳话,天子得一忠臣,天下得一贤君也!”
\n
赵煦看着回答,嘴角讽刺的笑了一声。
\n
如今的人,当然不会知道,郑伯克段于鄢背后的故事和其脉络。
\n
但赵煦在现代留学,补完了这一段被孔子、太史公都遗忘的历史。
\n
整个东周,在一开始,就得国不正!
\n
周平王弑父弑兄,杀君杀叔!
\n
上梁不正下梁歪,郑伯杀段叔,仅仅也只是效仿平王之事而已。
\n
不过呢,无所谓!
\n
因为儒家本来就不是史家,儒家学者,也从来没有人真的想过,要回到三代——真这么想的人,也混不到高位。
\n
大家都在打着孔子、孟子的旗号,讲自己的故事。
\n
这也是宋代文学的特征。
\n
看看三苏,看看二程,看看两张,看看邵雍,看看王安石……
\n
大家都是这样的。
\n
这些家伙,唯一瞒着的,就是宫里面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