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上,眼神里掠过一丝怅然,"朕以为算尽天时,却没算到辽东的苦寒。那些冻死在撤军路上的士兵...朕至今想起,夜不能寐。"
郑荨不知如何安慰这位大腿“白月光”,只将众人默默引去了大雄宝殿的月台前,到了那里,二凤老祖宗忽然驻足远眺。雨后的唐山城高楼林立,远处钢厂的烟囱正冒出白烟,与寺院里的檀香混在一起
"当年朕在驻跸山看高句丽的山城,只觉地势险要。如今看来,再坚固的城墙,也抵不过岁月变迁。"他指着大殿屋脊上的鸱吻,"就像这建筑,毁了可以再建,可那些战死的将士..."
藏经楼里,李世民径直走向一组数字化展柜,屏幕上正演示着高句丽山城的防御体系。"这是安市城的三维模型?"他凑近屏幕,指尖在虚拟城墙上划过,"此城依山而建,粮道隐蔽,朕当年命李积攻其西,张亮攻其东,为何还是难以奏效?"
郑荨忙叫系统调出《资治通鉴》的电子版,指着一段记载:"老祖宗您看,侍中魏征曾谏言'辽东荒服,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其实后世学者也认为,高句丽作为农牧混合政权,其韧性远超预想。"
后又点开唐高宗时期的地图,继续道,"您打下的辽东诸城,为后来薛仁贵平定高句丽奠定了基础,668年李积最终攻克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也算完成了您的夙愿。"
二凤老祖宗沉默良久,看着屏幕上唐军与高句丽军队的势力消长动画,忽然轻笑一声:"朕当年读《史记》,见始皇前辈筑长城以拒匈奴,还笑其消极。直到亲历辽东战事,才知开疆拓土易,长治久安难。"
他转身看向窗外,几个穿校服的学生正围着导游听讲解,"现在的孩子们,还知道贞观年间的这场仗吗?"
"知道的,陛下。"我指着展柜里的《东征高句丽路线图》复制品,"历史课本里讲唐朝的民族关系,都会提到您收复辽东的举措。而且这座寺院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暮色渐浓时,众人走到寺外那片花椒林。二凤老祖宗摘下一颗半红的花椒放在掌心,搓揉间散发出辛香:"当年大军驻扎此地,士兵们常采这花椒驱寒。没想到千年后,竟成了寺院的别称。"
他忽然转身看我,眼神里没有了帝王的威严,只剩下长者的平和,"郑荨,你说后人建这座寺,是纪念朕的武功,还是叹惋那场未竟的东征?"
郑荨望着寺门上方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匾额,想起那些在修复拓片时读过的文字:唐太宗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