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基本就是该烈士生前的上官,登门知会家人一声:你们的儿子/丈夫/父亲,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了。
\n
然后家人们拿该烈士留在家中的遗物,搞个衣冠冢之类。
\n
十里八乡的左邻右舍,也不会说某某家的男人是‘为国捐躯的大英雄’,而是会平淡的说:哦,他家男人啊,去打了一场败仗,死战场上了。
\n
甚至于,不乏会有人将战争的失败,归咎于这些在战争中死去的英烈身上。
\n
——能死在战场上,分明就是这个人不够优秀!
\n
——这种不优秀的人多了,军队又哪来的战斗力?
\n
——没有战斗力,拿什么赢匈奴人?拿头嬴?
\n
所以,战争胜利或失败,对于阵亡烈士的身后名、哀荣、社会评价,都是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的。
\n
死在一场我方胜利的战争中,那你就是用生命帮助我们取得胜利!
\n
但死在一场我方失败的战争中,则会有人将死去的你,视作战败的罪魁祸首之一。
\n
对于这个时代,视名誉胜于生命,尤其视家族声誉,更甚于家族未来的汉人而言,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比生死之间的落差都更大。
\n
——前者比活着还好,后者,则比全家死绝都还让人接受不能。
\n
第二点:抚恤制度。
\n
在绝大多数后世人认知当中,阵亡、伤残将士是否得到抚恤,得到怎样规格的抚恤,得到怎样的社会舆论评价,和战争胜败并无直接关联。
\n
但在封建时代,二者却是高度关联的。
\n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