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其中吏科给事中要带着原始档案到兵部查核军械账目,户科给事中则要实地丈量太仓存粮——这等于让六百石的小官拿着尚方宝剑督查二千石大员!
\n
而且,他还是二次审核,在审计司之后再审一次!
\n
在这层层审核之下,一旦事发,那会是多少人的脑袋落地?
\n
荀攸的指尖微微发抖。
\n
他意识到了,最致命的革新就藏在“层层考成“四字里:
\n
县令的政绩要府尹作保,府尹的考语要刺史具结,刺史的评核要尚书台联署。
\n
倘若某县谎报垦田,不仅县令要问斩,连带作保的府尹、刺史都要追责——这分明是商君“连坐法“借尸还魂啊!
\n
“大将军,您可知这'考成簿'要断多少人的命根?”
\n
荀攸声音发涩,手脚冰凉。
\n
弘农杨氏之所以能四世三公,靠的就是把控州郡上计时的“酌情处置”。
\n
如今这层层画押的文书制度,简直是要把世家经营多年的关系网连根拔起。
\n
就在荀攸和司马朗看的心惊胆战的时候,郭嘉却抚掌大笑:
\n
“妙极啊妙极!”
\n
“昔年黄巾之乱刚平,冀州谎报流民返乡五万户,结果刺史府核验时连个鬼影都没有。”
\n
“若按此法,从经手小吏到州刺史都要在簿册留名,谁敢拿九族性命替人作假?”
\n
“大将军这考成法,真乃拨乱反正、革新吏治的不二良方啊!”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