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诸人,郭嘉是颍川寒门,对政策颇为赞同,而卫觊刚刚升官,也不会说些什么,至于王凌则是苏曜亲信,虽是世家出身,但边郡世家在朝廷的地位还不如中原寒门,更是全力支持。
\n
唯有那司马朗和荀攸,两人届时中原名族豪门,他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寒意。
\n
首先发话的是荀攸,他缓步出列,深施一礼道:
\n
“大将军明鉴,臣闻《易》曰'穷则变,变则通',大将军革新御史台,诚为治世良策。然则——“
\n
荀攸顿了顿,目光扫过满室悬挂的竹简舆图:
\n
“自光武中兴以来,世家子弟在台谏之职亦是屡有建树:昔袁安持节雪冤,杨震暮夜却金,皆为御史清流楷模,今若尽取寒门,恐失累世簪缨之家传遗风,这寒门子弟优先一事,攸以为大将军还需斟酌才好。”
\n
荀攸说完,司马朗紧随其后,躬身道:“公达所言甚是。”
\n
“家父常言'诗书传家久,礼义继世长',我等子弟,生于簪缨之家,自幼便肩负光大门楣、报效国家之重任,对朝廷忠心耿耿。且经多年修习,于经史子集、律法典章等皆有深厚造诣,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n
“寒门子弟虽有进取之心,亦不乏有才学之人,但总体而言,其学识积累、阅历见识比起恐多有不及。”
\n
“大将军若想重用寒门学子,不若先使他们任掾史,待通晓案牍后.”
\n
“二位所言差矣!”
\n
忽然间,郭嘉站了出来:
\n
“昔年颍川陈寔不过寒门,却以'梁上君子'之典教化乡里,如今大将军开科举,正是效仿先贤'举贤不避卑'之意。”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