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一时之间,此前对于汴州那边科举完全不当回事的江浙之地,大量家境殷实之人迁徙来到汴州读书,或者通过更改籍贯的方式,迁徙来汴州。
\n
他们的安排很好,先改籍贯,再在汴州本地的官学读书,然后进入汴州本地官府担任吏员,拿到执业证后,直接参加科举。
\n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外如是。
\n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正值年关之际,朝廷之中又出了一件大事:
\n
辅政大臣之一,大理寺正卿韦子春,对天子上书,直言“武氏乱国早有先例,朝堂诸公恐惧武周复现”,以此为由请太后还政于天子。
\n
主少国疑,少年天子当政是个什么下场,历史上多有案例无需赘言。
\n
韦子春的奏章只字不提方清,却又句句不离方清。他曾经是永王李璘的幕僚,又蹲过善缘山庄,外人很难将他和方清的死忠联系在一起。
\n
当初朝廷任命辅政大臣的时候,韦子春的出现非常令人意外,也被某些人认为是制衡方清夺权的“保险丝”。
\n
然而,谁都没想到,率先搞事情的,居然是韦子春!
\n
得知最不可能投靠方清的辅政大臣,竟然作出如此激进的举动,心系李唐却心灰意冷辞官赋闲在家的颜真卿,在忧愤感慨之下,竟然一病不起。
\n
好在方重勇以“先帝嘱托不能轻废”为由,让议政堂驳回了这份奏章,并公开支持太后理政。
\n
他上书朝廷辩驳韦子春的奏章说:武氏家族庞大,子弟众多,在朝中为官者亦是不少,其中有庸碌之辈,也有国之干城。若是朝廷预先设定武氏人人反贼,那还不如勒令武氏一族改姓,免得将来听到武字就身心不适。
\n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