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样的佛教国家,来宣示东洋作为中国文化圈一分子的正当性,于是决定把佛教作为一项国家级项目引入东洋。
\n
会长,佛教不是由僧侣传入东洋,而是我们主动引入。
\n
引入工程持续了数十年,一开始只引入了佛教三大要素佛法僧的佛法,僧伽迟迟不能引入,一直到中国唐朝时期,鉴真大师东渡,佛教才算是进入东洋,东洋和唐朝的关系进入蜜月期,圣德太子的目的基本达到。
\n
圣德太子过世后,佛教在东洋开始了数百年的混乱发展,主张各种教义的宗派林立,‘佛教是能救人脱离苦海的宗教’这一认识在全东洋广泛传播,不同阶层的人群根据各自所处的立场,选择性地信仰某种佛教教义。
\n
这种佛教的大众化,单纯从‘佛教传遍东洋这’点来看,确实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传遍东洋的佛教并不是一个统一且单一的佛教,而是主张不同教义的复数教团的集合体。
\n
如果从这点来看,也可以说,佛教教团间的势力角逐正式拉开了帷幕。
\n
国家形态从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逐步转变为包括武士、农民、商人等各阶层在内的复合式权力结构社会。佛教界也与之相应,变成了以不同信众阶层为后盾的复合式竞争社会。
\n
这段时期的宗派对立从街头的教义争辩到武装势力之间的暴力对抗,冲突发生在各个层面。当然,如果只看个案,肯定也存在德高望重的高僧,也有以宽容的姿态对待其他教团的僧人,但总体来看,那是各宗争霸,对立厮杀的时代。
\n
贵族、武士、商人、农民纷纷下场参与争霸的战乱时代一直持续到16世纪。进入十七世纪,终于由德川幕府形成的中央政权将整个东洋置于掌控之下,战乱结束,进入了政治稳定的时代。
\n
在直到十六世纪整个东洋都处于政权割据的状况下,以这些权力为后盾的各佛教宗派也处于争权夺利的竞争关系。
\n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