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庄那座古朴的民俗博物馆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一件件承载着乡村记忆的民俗文物上。苏锦绣站在博物馆的中央,环顾四周,心中满是对这片乡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今天,她要推动村庄的乡村民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对博物馆中的刺绣展品、民俗文物等进行数字化展示、存储和传播,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效率。
苏锦绣深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文化获取的需求。而数字化建设,就像是为这座古老的民俗博物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能让乡村文化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首先,她召集了一批专业的数字化技术团队来到村庄。这些技术人员带着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经验,与苏锦绣一同对博物馆内的展品进行全面梳理。对于刺绣展品,高分辨率的扫描仪成为了关键工具。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幅幅精美的刺绣展开,放在扫描仪上,捕捉每一针每一线的细节。这些刺绣作品,有的是村民们世代相传的嫁衣上的装饰,有的是古老屏风上的图案,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内涵。通过扫描仪,刺绣的色彩、针法、图案等都被精确地转化为数字图像,每一个像素都承载着乡村绣娘们的智慧和情感。
在对民俗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时,3D 建模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古老的农耕工具,如犁、耙,到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的器具,如雕花的衣柜、古朴的桌椅,都被一一进行 3D 建模。技术人员围绕这些文物,从各个角度拍摄大量的照片,然后利用专业软件将这些照片拼接成三维模型。这样,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全方位地观察这些民俗文物,仿佛置身于博物馆中。每一个纹理、每一个雕刻的细节都清晰可见,让人们感受到乡村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
数字化存储是另一个重要环节。苏锦绣和技术团队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安全的数据库,将所有数字化后的刺绣图像、3D 模型以及相关的文物信息都存储其中。这个数据库有着严格的分类和索引系统,方便日后的查询和管理。例如,刺绣展品按照图案主题、制作年代、针法类型等进行分类;民俗文物则根据其用途、材质、所属历史时期等进行归类。同时,为了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采用了多重备份的方式,确保这些珍贵的乡村文化数据能够永久保存。
在数字化展示方面,苏锦绣有着一系列的创新想法。她计划打造一个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相结合的展示平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