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知道,在新能源和生态保护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坚持创新与实践,就一定能创造更多的奇迹,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塔克拉玛干的光伏绿洲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国。
叶茂办公室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各地政府、企业带着合作意向纷至沓来,就连国际环保组织也发来邀请函,希望能学习中国沙漠治理与新能源结合的经验。
然而,成功的光环背后,新的挑战如影随形。
当叶茂将“光伏 生态“模式复制到库布其沙漠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瓶颈。
这片沙漠地下水位极不稳定,暗河走向复杂多变,传统的勘探技术难以精准定位水源。
更棘手的是,库布其的风沙带有腐蚀性,新铺设的光伏板在一个月内就出现涂层剥落,导致发电效率骤降15%。
“必须研发抗腐蚀的新型光伏材料!“叶茂在紧急会议上拍板。
他连夜联系哥哥叶风,调动战士新能源的顶尖科研团队入驻库布其。
科学家们在风沙肆虐的实验场里日夜攻关,经过上百次配方调整,终于研制出一种纳米级复合涂层,不仅能抵御风沙侵蚀,还能自动清洁表面沙尘。
就在技术难题逐步攻克时,另一场危机悄然降临。
当地一家老牌煤炭企业突然发难,向有关部门提交报告称,大规模光伏项目会改变沙漠地貌,破坏地质结构,甚至可能引发区域性气候异常。
这份报告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部分专家学者也加入质疑阵营,要求立即叫停项目。
叶茂顶着巨大压力,组织了一场高规格的听证会。
他邀请地质学家、气象专家、生态学家组成独立评估小组,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监测分析。
三个月后,评估报告出炉:光伏板下的植被有效降低了地表风速,减少了沙尘暴发生频率。
稳定的植被覆盖反而增强了沙漠地质结构的稳定性。铁证如山,质疑声逐渐平息。
但叶茂深知,光靠技术突破和科学论证远远不够。
他决定在库布其推行“全民共建“模式,成立沙漠生态合作社,邀请当地牧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
合作社不仅负责光伏板的日常维护,还发展起沙漠特色旅游业——
游客可以乘坐太阳能观光车穿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