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主任,我们老一辈人在沙漠里找水,靠的是'听声辨水'。“
老农说,“沙漠下面其实有很多暗河,只是我们找不到确切位置。“
叶茂立刻联系了地质勘探队,利用先进的物探技术,在光伏区下方发现了一条地下暗河!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他们立即修建了小型蓄水设施,将暗河的水引到地面,用于灌溉植物。
有了稳定的水源,生态修复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叶茂开始尝试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肉苁蓉、枸杞等。
这些植物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当地牧民也积极参与进来,在光伏板下养殖家禽,形成了“光伏 农业 养殖“的多元发展模式。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沙漠中的“绿色奇迹“。
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光伏生态项目成了中国新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典范。
更让叶茂欣慰的是,这个项目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牧民们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收入大幅提高。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原本冷清的沙漠边缘,建起了崭新的村庄,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叶主任,您看!“一天,小王指着远处的山丘激动地说,“那边的沙丘都固定住了!“
叶茂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曾经随风流动的沙丘上,覆盖着一层绿色的植被,就像给沙漠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
这一刻,叶茂深深体会到,新能源不仅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钥匙,更是打开生态保护大门的关键。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实践,让他看到了新能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随着塔克拉玛干项目的成功,叶茂开始将这种“光伏 生态“模式推广到其他沙漠地区。
他知道,华夏还有广袤的沙漠和戈壁等待开发,而新能源和生态修复的结合,将为这些地区带来新的希望。
在叶茂和无数建设者的努力下,一片片光伏板在沙漠中铺开,一颗颗树苗在板下茁壮成长。
曾经荒芜的沙漠,正在变成绿色的能源基地和生态家园。这不仅是新能源发展的胜利,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站在夕阳下的光伏基地,看着远处的绿色和天际的金色沙丘,叶茂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