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组抗虫基因,”他用镊子指着载玻片,“和孟山都的专利序列相差37个碱基对,可网上有人说我们是外资傀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艰难的日子里,实验室收到过恐吓信,窗玻璃被砸破六次。有天清晨,我发现张院士蹲在试验田边,用手捧着一抔泥土,指缝间漏下的土粒里,混着几颗被踩烂的稻种。“北宋的粮商能懂范仲淹的苦心吗?”他忽然开口,“或许要等粮食堆满粮仓,百姓不再挨饿,他们才会明白,有些路必须有人先走。”
转机出现在2021年的春天。我陪张院士去海南南繁基地,在田埂上遇见一群正在授粉的学生。阳光晒得稻叶发亮,一个皮肤黝黑的姑娘举起试管,里面装着新提取的抗虫蛋白。“您看,”她眼睛亮晶晶的,“现在没人说我们是‘卖国贼’了,隔壁村的王大爷还问什么时候能种上咱们的抗虫稻。”
张院士弯腰拔了株稗草,在手里揉碎:“当年范仲淹修官署时,有人说他劳民伤财,可那些工事养活了多少灾民?我们搞转基因,不是为了和谁斗气,是要让中国的稻田里,永远长着中国人自己的种子。”他身后的试验田里,“华恢1号”正在抽穗,穗头沉甸甸的,像极了范仲淹笔下“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盛景。
昨夜整理旧物,翻到张启发院士送给我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他的字迹:“愿天下人皆有饱饭吃”——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碑刻,隔着千年的光阴遥相呼应。
此刻,我望着街道上的车水马龙,想起去年在赞比亚看到的场景:当地黑色肤色的农民捧着我们的抗虫玉米,用生硬的中文说“谢谢”,阳光晒得他们的笑容发亮,像极了千年前杭州灾后重开的米市。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范仲淹在西湖边举起酒杯时,当张启发在试验田边捧起泥土时,他们眼里映着的,都是同一个中国——这个国家的土地上,总有人愿意背负误解的重负,把远见种进岁月的深处,直到有一天,时光会把真相酿成最甜的果实,回馈给每一个懂得坚守的人。
毛笔在纸上落下,写下最后一段:“历史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在争议的迷雾中播种未来。就像西湖的龙舟终将驱散饥荒的阴云,就像实验室的试管终将孕育出金色的稻浪。那些被暂时误解的坚持,终将在时光的长河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4年。)
喜欢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