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基因技术的讨论中,大众常常被极左民粹自媒体网站的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困惑与担忧并存。果壳网作为科普领域的重要平台,旗下众多科学人士从专业角度为转基因技术正名,其中知名科普作者、科学松鼠会成员瘦驼的观点极具代表性。
瘦驼长期专注于动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科普创作,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在科普界拥有较高声誉。他的科普作品常见于果壳网、《博物》杂志等平台,为公众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打开了一扇窗。
一、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原理与本质
瘦驼强调,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育种技术的传承与革新。传统育种,像杂交育种,是将不同品种的生物进行杂交,使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这一过程涉及大量基因的随机组合与筛选。例如,培育抗倒伏又高产的小麦品种,需要将具有抗倒伏特性和高产特性的不同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在其后代中经过多代选育,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品种,这个过程往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具有不确定性。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将功能明确的特定基因,精准地导入目标生物基因组中,实现对生物特定性状的定向改造。比如,把北极鱼体内的抗冻基因转入番茄,让番茄获得抗寒能力,大大拓展了番茄的种植范围。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在改变生物基因,只不过转基因技术更精准、高效,就像从“大海捞针”变为“按图索骥”。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科学依据
1. 基因的消化与人体影响:针对公众担忧的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是否会改变人体基因这一问题,瘦驼解释,基因在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后,会被逐步分解。食物中的DNA主要由四种核苷酸组成,在胃酸、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转基因食品中的基因和传统食品中的基因一样,绝大部分会被降解为核苷酸,然后被人体吸收利用,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未被消化的部分会随粪便排出体外。人体自身拥有强大的防御系统,极少量可能进入血液循环的DNA也会被识别和清除,不会整合到人体的基因组中。这就好比外来的“信息碎片”进入人体这座“精密大厦”,会被自动识别、处理,不会改变大厦的“建筑蓝图”。
2. 过敏风险评估:在过敏风险方面,瘦驼指出,只有特定的蛋白质才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转基因作物在研发过程中,会严格避免使用可能含有过敏原的基因。同时,对转入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会进行全面的过敏风险评估。比如,在开发转基因大豆时,如果要转入一个新基因,会对该基因表达的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