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讨厌走路,尤其是像现在这样,一天之中要出门好几次,而且每次都要跨越半座城池。
要知道,扬州可是个大城,其繁华程度比起后世的北上广也不遑多让,办点事情往往就要走上几十公里的路程,实在是让人头疼。
房俊闻言,也是点了点头,道:“的确,没有马车的确很不方便,那我们就先去牙行吧,看看那里有没有合适的马车出售。”
秦子怡应了一声,忽又想起什么似的,道:“对了,那黄婆子刚走没多久,她是去替我们打听马车消息的了,你赶紧派人去追回来,别让她白跑一趟。”
房俊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微笑,他可不是那种省吃俭用、一味节俭的人。对于时间效率和马车成本的计算,他心中自有分寸。
在这个时代,交通实在是不便,若是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办事的效率必然大打折扣。当然,这也是这个时代普遍会有的情况,大家都生活在一种低物质需求的生活之中,很少有人会去追求更多的享受和便利。
“要买马车吗?”黄婆子得到消息后,一脸惊愕地问道。
要知道,马车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乘坐的。虽然大唐没有后来的宋、明、清那么严苛,对于乘坐马车之人的身份地位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即便如此,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轻易拥有的。在这个时代,马车仍旧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什么身份的人可以乘坐马车,什么身份的人又只能乘坐牛车这样的问题上,古代的社会体系中往往有着极为严苛且细致的规定。
马车,这一象征着尊贵与地位的交通工具,绝非是寻常百姓可以轻易拥有或乘坐的奢侈品。
它的每一根车辕、每一块雕花木板,都似乎在向世人宣告着乘坐者的不凡身份与显赫地位。
“放心,我们既然敢在这里提及购置马车之事,那便自然有着相应的底气与实力。”房俊深知,大唐的律例中对于此类事务确有着诸多明文规定,但他也明白,这些规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执行得尤为严格。
然而,待到贞观之治后期,那曾经威严庄重的大唐贞观律,在某些人眼中,却已渐渐变得如同废纸一般,毫无约束力可言。
黄婆子此时心中满是欢喜,她刚刚做成了一笔大生意,从中赚取了足足千贯之巨的银两,这无疑是预示着她的财富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一行人在牙行的引领下,脚步匆匆,直奔那专门售卖牲畜的区域而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