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的百姓,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幡然悔悟”的感染力:
“乡亲们!侯爷明察秋毫,已经洞悉我等冤屈。更已下令暂停新政,彻查弊案,还我等公道。侯爷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我等岂能再行糊涂,辜负侯爷一片仁心?”
她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领袖般的威严,“我等并非暴民!只是一时情急,与官府起了争执。侯爷深明大义,体恤民艰,定会为我等做主。还不快快放下手中之物,叩谢侯爷恩典,一切但凭侯爷裁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番话,转圜之快,定性之巧,立场转换之自然圆滑,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方才还是鼓动抗税的领袖,转眼间就成了安抚民心、为官府“正名”的代言人。将一场冲击官府、哄抢税银税粮的暴乱,轻飘飘地定性为“一时情急的争执”。
饶是杨炯心志如铁,见惯了战场上的诡诈,此刻也不由得对眼前这女子刮目相看,眼中掠过一丝深沉的惊诧与凝重。
此女不仅胆识过人,更有如此急智与控场之能,绝非寻常乡野村妇。
更奇的是,方才还群情汹汹、眼看就要玉石俱焚的百姓,在杨妙妙这一番“幡然醒悟”的疾呼下,竟如同被施了魔法,竟然真的放下了手中钱粮,动作虽慢,却再无抢夺之意。
在杨妙妙眼神的示意和几个亲近村民的带头下,人群开始缓缓地、沉默地后退,如同退潮的海水,虽仍带着惊悸的涟漪,却终究是朝着远离城门的方向移动。
杨炯端坐马上,衣袍在渐起的风中纹丝不动。他并未言语,只是用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冷冷地看着杨妙妙指挥若定,看着那些惊魂未定的百姓在她的引导下,留下抢来的钱粮,相互搀扶着,渐渐汇成一股沉默的人流,沿着官道,向着夕阳沉坠的杨家村方向蹒跚而去。
直到最后几个村民的背影消失在官道拐弯处扬起的薄暮烟尘里,杨炯才缓缓收回目光。
他面无表情,一勒缰绳,乌云迈开步子,沉稳地踏过城门下那一片狼藉之地。
王衡连忙趋步跟上,额上不知何时已沁出一层细密的冷汗。
“王衡,”杨炯的声音在空旷下来的城门洞内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方才那领头的女子,是何来历?竟然有这般威信?”
王衡紧走两步,与杨炯马头并行,微微躬身,语速极快地回道:“回禀侯爷,此女名唤杨妙妙,乃是城外十里杨家村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