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深邃的智慧光芒。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章节时,更能揭开其中蕴含的玄妙之处,深入探索生命脉动的奥秘。
《灵枢》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记载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的诸多原理。而“动输”这一章,则着重探讨了经脉的搏动现象,这与周易哲学中对宇宙万物变化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周易哲学中,宇宙被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同样,在“动输”中所描述的经脉搏动,也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与人体整体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黄帝提出的“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这一疑问,其实也是在探寻生命脉动的根源和本质。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这三条经脉的持续搏动,或许正是阴阳相互作用在人体中的具体表现。
岐伯的解释“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则进一步揭示了生命脉动的内在机制。胃作为五脏六腑的海洋,其清气上注于肺,与肺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呼吸与脉搏的同步律动。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正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气在人体中的运行,也是周易哲学所关注的重要内容。“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这一描述,让我们感受到气在人体中的微妙变化和运行轨迹。气的运行如同水流一般,有其来路和归途,有其起伏和波动。在周易哲学中,气被视为一种无形而又充满活力的力量,它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维系着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而“足之阳明,何因而动?”的疑问,则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究经脉搏动的具体原因和机制。岐伯所描述的“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