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
“皮寒热的病人,不能安坐席上,毛发焦枯,鼻干如腊,不能出汗。治疗时应取三阳经的络穴,以补手太阴经。肌寒热的病人,肌肉疼痛,毛发焦枯,口唇干燥如腊,不能出汗。治疗时应取三阳经下部的穴位,以泻其瘀血,并补足太阴经,使病人出汗。” 这里明确了皮寒热和肌寒热的症状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骨寒热的病人,烦躁不安,汗出不止。牙齿尚未枯槁的,取足少阴经在大腿内侧的络脉;牙齿已枯槁的,为死证,无法救治。骨厥病也是这样。” 这段译文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骨寒热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要点。
“身体受了伤,出血很多,又受了风寒的侵袭,或从高处坠落,以致四肢懈怠无力,不能举动,这叫做体惰。治疗时应取小腹脐下的三结交。三结交,就是阳明经、太阴经的交会处,在脐下三寸的关元穴。” 译文准确地传达了体惰病的症状和治疗部位的信息。
“颈侧的动脉是人迎穴。人迎穴,是足阳明经的穴位,在颈筋的前面。颈筋的后面,是手阳明经的穴位,叫做扶突。再下面的经脉,是足少阳经的穴位,叫做天牖。再下面的经脉,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叫做天柱。腋下的动脉,是臂太阴经的穴位,叫做天府。” 这段译文清晰地呈现了人体经脉的分布和名称。
“阳邪上逆而头痛,胸中满闷,呼吸不利,治疗时应取人迎穴。突然失音,气哽塞,治疗时应取扶突穴,并针刺舌根出血。突然耳聋,气蒙蔽,耳不聪,目不明,治疗时应取天牖穴。突然拘挛、癫痫、眩晕,脚软无力,不能支持身体,治疗时应取天柱穴。” 译文详细地描述了各种症状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痉病,脊背强硬,角弓反张,抽搐,癫狂,头部沉重,疼痛,目不明,治疗时应取天柱穴。大风引起颈项疼痛,应针刺风府穴,风府穴在颈椎的上面。” 这部分译文准确地解释了痉病等疾病的表现和治疗穴位。
通过将周易哲学与《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相结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中关于寒热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周易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人体与疾病的关系。同时,这也为中医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有助于推动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总之,用周易哲学深度解析《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不仅丰富了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