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周易哲学中,少阴代表着阴中之阴,是阴柔力量的极致体现。骨寒热病中,汗注不休等症状反映了阴气的严重不足。取少阴于阴股之络,是试图从根源上补充阴气,以缓解病情。而齿已槁则预示着病情的严重恶化,难以救治,这也体现了周易哲学中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这里讲述了体惰病的症状和治疗部位。
从周易哲学的角度看,“阳明”和“太阴”分别代表着阳与阴的相互作用。体惰病的发生与身体受伤、出血以及风寒侵袭等因素有关,这反映了外界因素对人体阴阳平衡的干扰。通过取小腹脐下三结交,尤其是关元穴,既是针对症状的治疗,也是在调整阴阳的关系,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这段关于经脉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
在周易哲学中,经络系统可以被视为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运行的通道。人迎、扶突、天牖、天柱等穴位所代表的经脉,与周易中的八卦相应,体现了人体与宇宙之间的联系。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脉中的气血流动,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状态。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这些症状和治疗方法进一步说明了经络与疾病的关系。
阳迎头痛等症状反映了人体气机的不畅,通过取相应的穴位,如人迎、扶突、天牖、天柱等,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从而缓解症状。这与周易哲学中强调的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理念是一致的。
“痓,脊强,反折,瘈疭,癫疾,头重,痛,目不明,取天柱。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对于痓、癫疾等疾病的描述,揭示了疾病的复杂性。
周易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复杂多变的,疾病的发生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刺风府等治疗方法,既是针对症状的直接处理,也是在调整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译文方面,我们可以更深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