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联储存银、日本银山为储备,逐步取代成色混乱的私铸银锭,江南等地商税征收效率提升三成。
而在“泰昌通宝”(铜钱)方面,通过进一步开发江西、云南等地铜矿,同时引入京华控制的日本、吕宋铜矿,提升铜钱制造精度(边缘刻度),将私铸铜钱逐步清除市面,提高朝廷对经济的管控程度。
在西域屯田方面则引入“代田法”,配合京华产化肥,在伊犁、安集延等试点地区达到粮产翻倍的成果,使其成为“西域粮仓”,甚至能反过来调粮五万石至河西走廊地区。
军事上,归化骑兵第一军第二镇、安西七河第三镇与俄罗斯特辖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击溃波兰立陶宛主力,迫使波兰放弃控制俄罗斯的幻想,在教宗介入与调停下,签署《明斯克四国条约》,划分东欧各国边界与势力范围,约定明、俄、波三国对奥斯曼帝国的共同战略目标。
京华南洋舰队携陆战队攻取摩卡(也门东南角),控扼曼德海峡,设“也门宣慰司”,扶持亲明苏丹,掌握红海通行权与征税权,预计年获利十三万两。
奥斯曼随即集中两圣城兵力,并号召周边附属国从征进入也门,意图收复失地,但高渊派出的一镇援兵提前抵达,双方在扎比德爆发会战。由于奥斯曼原先得到的消息是“摩卡敌军约三千余”,因此准备不足,被南疆军一万五千余人打得大败,全军溃散。
南疆军主将岑云汉虽未料到如此情形,但还是立刻下令“全取也门,收降各地”,在年内完成了对也门的全境控制,形成北拒汉志、东邻葡萄牙(殖民地)的态势。
在这一年,朱常灏已经能进行百位数加减法运算,高务实开始以“郑和下西洋”与“也门宣慰司”为例,讲解海权对国势的影响,皇帝则能在舆图上标出“南洋诸岛”与“阿拉伯诸部”位置。
与此同时,皇帝开始临摹先帝当年朱批的笔迹,习字作业中“元辅”二字写得有模有样,王太后见之落泪,称“有先帝遗风”。高务实见作,沉默良久,慨然叹息。
泰昌四年(1607年),高务实四十四岁,朱常灏九岁。
政治上,高务实力排众议,推行分割六部改制。以吏部分割出“官员部”、“吏员部”;以户部分割出“度支部”、“民生部”、“商务部”、“大明联合储蓄银行(明联储)”、“审计部”;以兵部分割出“战争部”、“军需部(部分与工部改革并行)”;以礼部分割出“邦交部”、“文教部”;以工部分割出“建设部”、“工业部”;以刑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