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团体,以此进一步固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形成世家大族基本垄断仕途的局面。
贾诩见到颍川士族已经隐隐开始抱团,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
贾诩的先祖是汉文帝时期的博士贾谊,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名扬后世的《过秦论》就是他的着作。
贾谊担任博士期间,每逢汉文帝出题讨论时,他的见解鞭辟入里,应答如流,获得同侪的一致赞许,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
贾谊在汉初的休养生息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上书《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
在秦末的大动荡及其楚汉争霸的乱战后,天下所有人都想念和平。
汉文帝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
然而正当贾谊意气风发之时,他在政治上的表态让汉初功臣集团开始敌视他。
贾谊竟然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
汉初的列侯基本都是跟随刘邦夺取天下的功臣或是功臣的后代,这帮人知道贾谊的提议后大怒,以绛侯周勃、太尉灌婴为首的功臣集团开始诋毁贾谊。
称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汉文帝知道功臣集团的力量庞大,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之后贾谊被外放到长沙王处任太傅,数年后又在梁怀王处任太傅。
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贾谊三十二岁时,随梁怀王入朝觐见。
梁怀王刘揖在路途中不慎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于是郁郁寡欢,最终抑郁而亡,英年早逝。
自此之后,贾家开始没落。
直到贾谊的九世孙贾秀玉也就是贾诩的曾祖父,在东汉担任武威太守,贾家才重新开始抬头,并将自己的家族迁到了武威郡定居。
贾诩的祖父,贾秀玉之子贾衍曾经担任过兖州刺史。
无论是刺史还是太守,在东汉的察举制中都具备了举荐资格。
贾诩也成为了世家大族“投桃报李”的受益者,年轻时,就被察孝廉为郎。
贾诩并不反感这样的制度,毕竟他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只是这样的制度会让许多有才之士被埋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者无徒。
不是每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