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军长,这次你可要给他记个头功啊,这一仗可是打出了我们四军的威名。”政委孙启明说道。
“你说的对,老孙,给重装旅请功,上报总部。另外从合成旅抽出一个连补充给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我这去办。”
于此同时,清廷命卫汝贵率领的盛军和马玉昆率领的毅军首先于8月4日入驻平壤,其次是和左宝贵率领的奉军,最后赶来的是丰升阿率领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于8月9日赶到平壤,终于形成四大军会师之势。
四大军共计32营,合计人。
8月21日和28日,叶志超和聂士成先后率成欢战败归来的残兵进入平壤,朝廷任命叶志超为平壤诸军总统。
清军按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的方针,在平壤赶修工事,择险分屯,同时又在平壤后路各地布置兵力。
清军驻守平壤的总兵力,计步、马、炮约人,拥有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贮存足够全军一个月食用的军粮。
而倭寇方面向平壤的进攻共分四路,采取分进合击,四面包围的战术:
由大岛义昌少将率混成第九旅团约3600人,自汉城出发,循汉城至平壤大道,达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牵制、吸引清军,便利其他部队由平壤左、右翼及背后进行包围攻击;
第五师团本队约5400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亲自率领,自汉城发兵,出江西郡进攻平壤西南面;
由陆军少将立见尚文率领的第十旅团,称朔宁支队约2400人,亦由汉城出发,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攻平壤东北;
由日本海运至朝鲜元山登陆的日军,称元山支队约4700人,在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指挥下,由元山出发,渡大同江进至平壤西北之顺安,切断清军向义州的退路,并与朔宁支队会合,共同担当平壤北面的攻击。
由于吕宋远征军的强行介入,打破了倭寇的四面合围计划,倭寇军部又命令立见尚文率领的第十旅团,接手湖边联队的残兵,共同防守汉城,力求把吕宋部队拦在汉江以南。
这些对于熟知这段历史的贾锦城来说,早已经考虑到。可是由于北洋舰队提督不肯轻信他的情报,他也是无奈。
贾锦城命令第六军刘涛部、第四军魏三部完成对汉城包围,歼灭倭寇第十旅团及湖边联队余部后,迅速赶往平壤,增援清军,完成由清军内部抵抗,吕宋部队外围围歼的战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