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是蔡京这次逆风翻盘的风水宝地,他也在杭州的时候,就深深感受到秦刚在东南海事院里的影响深厚。若不是他有心将胡衍拉拢了过来,这海事院就是一块水泼不进的独立衙门,对于他一直想要在海贸赋税上给予赵佶足够政绩的想法,一直是难以搬开的拦路石。
再加上要与他现在正积极筹划成立的苏州应奉局的职能冲突重叠,于是他便建议,索性将东南海事院拆散成三块:
负责海贸的市舶司独立出来,还是胡衍直接管着;东南水师暂时也不动赵驷的官职,只是管辖权就地划给荆湖江浙四路的禁军;还有海事院的其余部门就相应并到两浙路及下面各州的衙门,反正这种拆拆分分的事情一弄,官职位置只会多不会少,正好方便他将那时在杭州时对自己阿谀奉承、大拍马屁的一些官员顺势一一提拔。
至于这一任的巡阅使侯蒙,也就调回朝廷御史院待用。
对于东南海事院的分拆,赵佶与蔡京给了胡衍足够的交换利益:
蔡京为相之后,立即高举变法派大旗,仿效王安石变法之初设立三司条例司的故事与经验,在尚书省新设讲议司,由他自任为提举,并任用了胡衍、吴居厚、王汉之等人为详定官与参祥官,以讲议为名,针对朝堂诸事随时制订决策、并迅速实现影响。
原先给胡衍定的是低一级的参祥官,然而赵佶提出,胡衍能力不错,而且功劳也在那,蔡京不得不把他提为详定官,同时直接任命为掌管商旅一事的主官,包括继续兼任着市舶司。
讲议司听着名字挺普通,实质却是极为关键的核心部门,简单来说,就是觉得朝廷哪一块的工作不如意,便就制订一个新的规定来改变它,而关于这个新规定的制订、解释、甚至是初期的实施,便就是由讲议司来推进,而详定官就是推动的主手。
说白了,这是一个原始的立法机构,直接掌握朝政的核心命脉,看着哪里的事情需要动一动、改一改的话,直接就推出一项新法规,然后还有这项法规的解释权。
所以,胡衍能够得此官职,便就已经几乎是宰相蔡京之下专负商贸一线的最高官员。这个一步登天,哪是什么过去的他的升职速度所能比拟的?
蔡京私下对他的交待就是:扶持了这么一个好玩乐的皇帝上去,没有大量、充足的财力支撑哪里行?胡衍要想坐稳这个位置,一定要搞好商贸,要给皇帝好好地、大量地挣钱才是关键。同时,这也是在考验胡衍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
最后,蔡京还把眼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