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的,一则他想最后试探一下皇帝对他的看法,二则索性通过这样,巧妙地掩盖起了他根本就已经不再在意回中枢朝堂的想法了。
所以吕惠卿在杭州城里接到了斥诫密诏后,情绪一点儿也没受到影响,却是立即沐浴斋戒,再亲笔书写谢罪书,一篇数百字的文章,写得是花团锦簇、情真意切,自己还通读了几遍,都是甚为满意。之后便安排马递送回京城。
官家的斥责与他看似恭顺的上表谢罪,换来了对他目前在两浙路行事的诸多方便及许可。毕竟官家还需要保留一点面子。
“现在的这个政事堂,哪里会是老夫所期望的那个中枢朝堂。”吕惠卿冷笑着心想,“今人眼中的老夫,必是一个贪恋权力、而不顾所有道德法律准则的失意之臣。他们又怎知道,权力的本质在于政治抱负的施展,若无施展手脚的舞台,权力也不过是杯孤独的苦酒罢了!”
吕惠卿自认为不是曾布那种不择手段的阴谋家,也不是蔡京那样利欲熏心的野心家。他坚持认为只有自己可比恩师王安石——尽管他的确在行动上背叛过王安石,可是他却觉得,也只他,才是真正地继承了王安石在变法时所坚持的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而这三不足的思想实质,又随着赵煦从绍圣到建中靖国的反复、以及如今赵佶的种种荒唐行径,深深地影响着吕惠卿对于赵家正统理念的动摇——既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那么这天下改朝换代又能如何呢?
而在之前,他也没有机会去思考过这个可能,可是自从再次与秦刚见面后,吕惠卿觉得他才是唯一清醒之人:无论是湖州的章惇、还是其身边的李纲,他们对于秦刚的认同,不过只是因为要效忠于元符太子赵茂,而只有吕惠卿,才能够看出秦刚身上浓浓的魏武风范!
一旦看清楚了这一点,吕惠卿再重新搜集了李纲所主持的《江南时报》,政治触觉极其敏锐的他就迅速判断出,最近一年形势大变的京东东路明显已在秦刚的掌控之中。所以,接下来的他,务必要在两浙路这里,做出极不一样的政绩。而这个政绩,决非是做给京城官家,而是要献给此时的流求执政,而这样也才会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真正实现浓彩重墨一般的神来之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此,吕惠卿对于眼下两浙路的治理,是真真切切地花费了所有的心血与精力。除了假装与靖难军谈判时所推行的战时措施,很快便借助于朝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