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所谓刺配之地、九生一生的沙门岛就在这里?”赵驷大惊。
在大宋朝,专门流放犯人的有三座着名岛屿,分别是通州岛、海南岛与沙门岛。
若是从自然条件来看,沙门岛反倒是三者之中还算不错的地方,并且距离此时大宋繁华的中原腹地并不太远,但是最终却成了赵驷口中的九死一生之地,也是传说中最为恐怖的发配之地。
仁宗时,京东路转运使王元举曾上书,说朝廷一年刺配到沙门岛的囚犯三百人,所以十年下来应该至少会有三千人以上。但是据他此次前去统计,却发现岛上最多只有一百八十人。这就说明,仅在这十年间,岛上的犯人至少死了两千九百人。
可惜的是,王元举的上书也不过引发仁宗一片感慨,下诏要求沙门岛管狱自查反思,囚犯的环境不过略好了几天。而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发配来此的囚犯,依旧还是十不存一,远远高于其他两岛三成左右的死亡率,一度被称为“发配者之炼狱”。
“这沙门岛上可是有什么恶疾险害之处?为何连官家关注了也无法改变它的结局。”赵驷奇道。
“沙门岛虽然在海上,但是它的东、北、西三面都有大岛相拦,南面便就是登州,气候宜人,甚至寒暑天里都比登州城里好上一分。其问题非在天灾,而在人祸。”秦刚解释道,“自五代后期,北方诸州落于契丹人手中,沙门岛开始成为发往北方的犯人流放地。岛上四面临水,犯人不容易逃跑,官府将这牢城营命名为沙门寨,设一寨主主事,以下有兵马监押、节级若干,并配备一些小牢子进行看管。所谓文人做官求政绩,武人从军图功劳。但是要被派到沙门寨里当差,那基本都是失意官员、落魄武将,不可能会有慈心善意之人。更何况,一处看押流放犯人之地,官府给予的配给实在是可怜。虽然岛上年年都会被送来新的囚犯,可是给予岛上的定配口粮却一直只有三百人!”
“三百?那岂不是第四年起就不够吃了吗?”赵驷脱口而出。
“一年一百囚犯,那是仁宗时的情况。到了神宗时,发配沙门岛的囚犯数量,就已经涨到了每年三百人。所以在熙宁年间,又有那时的知登州马默上奏,说当时的沙门寨主李庆,每天虐杀一名犯人,两年间竟然杀了七百人。”
“就没有人出面阻止?”
“最初时,沙门岛只是一个普通的发配地!只是朝廷尽管知道这里容纳不了太多的囚犯,却总是源源不断地向这里发派。然后历任寨主,从只是放任囚犯死亡开始,逐步演变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