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哥!我懂!这三年来,却是委屈你了!”秦刚拍着他的肩膀,感慨道。
的确,秦刚当初从高邮被急招入京,时间紧迫,他只来得及写了三封信,用作对于京城一旦会有意外之后的应对安排。其中,前两封信留给了在高邮的秦规与乔襄文,后一封信是写给正在明州的赵驷。
毕竟,“京城有变”只是一个非常笼统模糊的概念。对于高邮的秦家庄以及菱川书院,实力不足以与任何一级的官府对抗,所以秦刚对他们的嘱咐也就十分明确,一旦有变,立即迁去流求,包括相应的措施、路线、策略以及关键步骤都写得明明白白。
但是在给赵驷的信中却不一样。东南海事院下面设有三司:市舶司、蕃民司与制置司。但非常明显,掌控东南水师的制置司非同小可,如果让赵驷带上这几千人上百艘战舰,一同逃往流求,且不说会有多少士兵响应。就说这样的动静,无异于一路军队的公开反叛。流求也会被推向前台,那里的秘密也必难以保全。所以,信中首先嘱咐赵驷的就是,重大的决策必须通过流求大议会,并以其决议为准,切不可贸然行动。
然后,秦刚在信中指出,东南水师如果不能动,那对它的掌控权自然也不能丢,不说它对整个大宋海贸与海防的重要性,包括还是南洋那里诸多自治领地的总督都在看着,他相信赵驷自己一定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方法,继续在明州那里留下来,并控制好整个水师。
为此,他也授权赵驷可以在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
没有办法,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风险,秦刚的信中只能写下这些。当然,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像这类含糊其辞的要求,也唯有赵驷当得起他的这份信赖。
的确,壬辰宫变之后,秦刚的诸多旧部中,比如李纲,可以依着本性辞官回乡,虽然失去了权力与地位,但却收获了满满的士林赞誉;比如宗泽,可以冷静地靠边自立,虽然远离了升迁与富贵,但却保全了名声与风骨;
但是赵驷在与流求大议会沟通后,迅速在表面上完全切割干净了与流求之间的关系,并有了一个关于流求被海盗控制了的完美说法。
转而,赵驷只能在混乱的朝局动荡之中,暂时投靠了那时像是唯一继承秦刚政治衣钵的胡衍,以此换取了对于改名为沿海水师后的稳定保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是,随着胡衍在壬辰宫变中可疑的表现,还有他在之后与蔡京、高俅等人的勾结举动,切切实实在成为了奸党一员。而他赵驷也成为了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