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烂摊子呢?尤其是最要命的秋赋征收就在眼前。
所以,政事堂讨论下来的结果就是:下诏对于黄裳进行严厉训斥,说是原本要对其免职严惩,但是皇帝念其忠心,责其戴罪立功,一定要把招安事宜落在实处,不可有一地重新复乱;二是协助转运使做好秋赋征收,准许他可留下一半用于地方重建,只要另一半能够押送入京即可;三是总结本次教训,尽快恢复地方官兵的战斗力。
虽然表面上没有被立即获罪,但是这三个条件起初很令黄裳忧心。
先说这此次民变这么多地方,招安后不让出现一地复叛,简直太难了啊!
再说这征赋,京东东路许多民变的直接原因就是交不上赋税,现在又要求稳定、又要确保收赋,真是不敢想像自己能留的一半,光是要凑足送入京城的那一半,也要愁死的。
但是没想到,宗泽却成了黄裳的贵人,他所负责的招安工作进行得顺利无比,而且正是这次各地民变的领导者由游民变成了缙绅,一旦他们获得了朝廷的招抚,后期遵守约定方面也相当地靠谱。
然后对于赋税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宗泽却拿出了一个奇妙无比的解决方案:他在莱、登、密这三州找来了做生意的海外海商,他们能在规定时间内运来足够一半秋赋的南洋粮食,不仅价格只有本地的一半不到,而且还同意可用地方的矿产、丝绸、瓷器等商品交换。
原本本地的民众就因深受当十钱与折纳法所害,粮价飞涨、丝瓷等物反而卖不出去。现在却是一下子解决了多个难题,大家都愿意拿各种商品来折抵赋税。而那些招安后,获得了各地县衙里官位的缙绅们,自然也不介意可以多出些钱,在这首个任期内做出点业绩。
于是乎,到了这年的最后一个月时,黄裳突然发现,前面看似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两大任务居然就这么着被他给完成了,尤其是秋赋进京,竟然还比更近的河北河东等地还早了半月。
不过,最后对于官兵问题,黄裳实在难以想出好办法。
按照招安协议,原有的保乡兵除了解散回家的,保留的都会收编为本地厢兵,原来的首领则相应担任都头、指挥使。实际上就是与缙绅东家相互支撑,基本把持了县乡局面。
此时的原有官兵,除了本身的虚弱不堪之外,还因为做过保乡兵的手下败将,从而在京东东路根本就没有任何发言权。
这便让安抚使黄裳变得非常地尴尬:手头的禁军力量名存实亡,能够打仗的保乡兵不仅几乎无法听其指挥,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