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部角逐出胜负,军事实力增强,对中原王朝依旧是个隐患。
最终讨论出的结果,王伦做了一定退让,承认鸟羽天皇仍旧是倭国之主,去天皇尊号,举家迁入中原,由中原王朝挑选继承人,在日本设东瀛都护府,以 都护府协助朝廷挑选的倭王继承人治理倭国。
同时继续推行分封,允许日本贵族继续分封,就类似推恩令一般,如此一来,日本将会变得与历史上统一之前的德意志一般,分封小国林立,若是出现数百个伯爵国、子爵国、男爵国,那么日本内部统一的难度就变得相当大了。
王伦的计划很明确,废除天皇制度,天皇一家人不能继续留在日本,给予日本诸令制国内分封藩主以更多的实权,未来的倭王仍旧是虚君,朝廷可以通过驻军来影响日本国内的政局,同时保证已有的以及未来可能拥有的诸多权力与利益。
这道圣旨一旦传到日本,崇德天皇肯定是不会投降了,但是无所谓,朝廷继续征调朝鲜人,以入倭的汉军率领,继续跟日本人死磕到底。
不将战争带到支持崇德天皇的本州岛东北诸令制国,日本人是不会彻底服软的。
至于投降后的平安京,这座倭国国都该如何处置,朝廷诸官员没有一个人提及,谁都知道朝廷发起东征战事,对汉兵、朝鲜兵的额外赏赐并不高,朝廷是默许了前线将士们抢劫瓜分战利品的。
所以平安京开城投降之后,这座城池的下场就已经注定了。
忙碌的会议结束,王伦才抽空与虞允文并约翰.蒙特一行人见面,对于十字军东征,至少眼下王伦是没什么兴趣的。
在王伦的规划中,汉军重返西域,以安西都护府威慑诸国,保证丝绸之路的通畅,若将萨末犍城视为丝绸之路某一段的一个起点,那么朝廷必须保证西去巴格达城方向、西北去伏尔加河流域的两条商道的安稳。
尽管诱惑、鼓励、吸引了不少草原诸部西迁至河中地区,但这一地区的农业基础有限,朝廷是无法在这一地区维持足够规模的驻军的。
这一点唐朝已经做了示范和榜样,所以王伦更愿意南下印度,只要能够在印度河流域抢占一块殖民地,从印度地区获得粮食补给安西都护府,那么朝廷才能够有充足的准备和实力参加到地中海东岸的战争当中去。
没有征服印度之前,王伦根本不打算让汉军继续西进,因为实在无法获得稳定的收益。
这也是为什么黑衣大食哈里发穆克塔菲派出使者、王伦不愿意与他们结盟的原因,他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