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地抵达千秋驿后,这名信仰虔诚的牧师终于生病了,因为水土不服开始腹泻不止,喝了驿站自备的汤药后,腹泻是止住了,整个人却变得憔悴不已。
约翰.蒙特便虚弱地坐上了马车,来到了敦煌,在这里,好心的虞允文请了河西的僧侣们为他在佛陀前祈福。
虞允文觉得,大约是约翰.蒙特信仰的那位什么天父只管西方地界,到了东方,总得拜一拜佛陀和三清吧。
河西走廊诸府,唯敦煌佛事最昌,王伦喜爱敦煌百姓那种不肯屈服的精神,所以朝廷对西北佛教的梳理,在敦煌府表现得最为温和。
当然为了打压佛教,敦煌也出现了官府支持的道观,虞允文逢神便拜,又拉着虚弱的约翰.蒙特在三危山附近的老君观拜了一回。
毕竟身体底子不错,在敦煌府休息了数日,约翰.蒙特适应了河西的水土,精神也恢复了过来,于是一行人继续出发,追赶在前面的那两位北庭都护府官员。
朝廷制度,凡地方官吏奉令调遣来往,根据路途远近,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那两位北庭都护府官员不可能留下来陪同,虞允文倒不需要如此限制,他可以慢慢地返回东京城。
河西四城,每一座都引发了约翰.蒙特的惊叹,每一座都让他觉得,或许下一座城池就该是中原皇帝所在的国都了。
河西走廊沿途向东,让约翰.蒙特更为惊讶的是沿途的树木,虞允文很自豪地介绍,说这是朝廷下令、提供了一笔专款,用于在河西种植树木、播撒草种,从而维持植被覆盖。
约翰.蒙特震惊的同时,更多是一种强烈而无法驱散的自卑情绪,在欧洲,可从来没有一个国王或者封建领主们会关注树木,反正树林都是贵族所有,不过是任由贵族们砍伐、狩猎,寻常平民和农奴是不能随意进入的。
武威城的繁华,让约翰.蒙特心中的骄傲一点一点被磨灭,但他还是嘴硬地表现,我们欧洲有罗马城,有拜占庭城,还有美丽的威尼斯城,一点儿也不逊色东方。
他坚持了一路的骄傲,在看到长安城时彻底崩溃了。
长安城的确已经不适合作为中原的国都,但在朝廷的规划中,长安城的地位等同于国都,而且还是西北的政治、文化、军事、商贸中心,地位无可取代。
秦桧出任长安知府时,朝廷先后拨款,大致恢复了一些唐朝长安城的风貌,以长安为中心,渭水流域的数座大小城池作为卫星城紧紧围绕,便形成了壮观的关中平原城池群。
约翰.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