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的惊喜。
华夏文明有着重农的传统,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故而对于前宋以来的读书人而言,出路就那么几条,要么做官,要么退而为医。
但话是这么说,若真的当了医生,在官场或者文坛仍旧是被歧视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若是务农,那就不同了。王伦称帝取代前宋后,就颇有不少前宋官员弃官归乡,号称事农,从来无人嘲笑。
所以化肥的出现,让许多读书人都生起了一股莫名的激动,这可是能够让粮食增产的神物啊,千百年之后,后人也会记得的!这可是青史留名的大事啊!
于是颇有不少年轻的读书人赶来化肥局,希望能够加入其中,更有山东、江南的富户子弟们,也开始研究起了如何炼就神丹。
这自然是好事,甚至是王伦一直期盼着出现的好事,于是朝廷再次重申了对发明的赏赐,并传达天下。
而另外一个影响就是道教,王伦虽然在漠南推广道教,但南北方的道教本就有许多差异,南方重符箓,北方道教则相对懂得变故一些。
而道教在漠南的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而不断自我改良,导致的后果是南北道教的教义差别越来越大。
这一次化肥的发明,南北道士皆有份参与,南方道士们也受到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发明化肥这可是立地成圣的大事啊,可比升仙更加重要啊!
于是一贯相对保守的南方道教的道士们,也主动与在漠南传教的同行们彼此沟通交流,尽管内部还存在着许多争议,但那都是和而不同的事情。
交流之后的道士们,至少明白了一件事,他们追求的炼丹,追求一颗仙丹就此白日飞升只是一个方向,却不代表炼丹只有这么一条方向。
看看朝廷火药局和化肥局的那些同行吧,他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在丹道一途另辟蹊径了呢?
道教内部展开了一次仍旧在不断进行的大讨论,道士们不再为教义而争论,而是相对心平气和地讨论着,他们的炼丹大业是否有更利于天下的可能。
在大讨论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淮南行省的一名道士,发明了一种更加适合墨锭的胶质,这位道士果断将配方献给朝廷。
朝廷对此的回报是,由淮南官府出面,吸引了一些富商入股,合资修建了新的制墨作坊,该道士也有了分红权。
道教虽然名义上宣扬的是“爱信信,不信滚,别打扰道爷飞升”,但根子上还是讲求现实和现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