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特选射手经过半月特训,装弹射击如行云流水。
"第一队,放!"
十支连珠铳喷出火舌,三连发模式下一轮就是三十弹!冲锋的北燕骑兵如割麦般倒下。
"第二队,放!"
又一轮弹雨倾泻,北燕战马惊嘶乱窜。侥幸冲近的敌兵绝望地发现,这些火铳手根本不需漫长装填,旋转铳管又是三发齐射!
三轮射击后,两百北燕轻骑兵只剩十余骑逃窜。粮仓火势被及时控制,而这场小规模战斗的视频已传遍全城——新式火器首战告捷!
庆功宴上,叶明却盯着屋檐滴落的雨水出神。
战后检查发现,近半哑火是因火药受潮。
虽然已有蜡封弹,但连珠铳的装填方式使防潮更难解决。
"需要整体封装。"叶明突然放下酒杯,在桌上画起来,"把火药和弹丸做成一体,用油纸包裹,使用时直接塞入铳膛..."
沈清凑过来:"就像包饺子?可如何保证燃烧充分?"
"底部加一层易燃薄纸,引火药照旧。"叶明越说越快,"装填时咬开尾部,倒入引火药,整体塞入——省去计量步骤,速度更快!"
这套源自现代定装弹的理念,在工匠们连夜赶工下化为现实。
薄木片做成的小弹筒内装定量火药,顶部压入铅丸,整体用油纸和蜂蜡密封。
测试表明,新式定装弹使射速再提三成,雨天哑火率锐减!
---
军器总局的产量统计摆在叶明案头:新型连珠铳日产仅五支,而定装弹日产量不过三百发。照此速度,三个月才能装备一支五百人火器营。
"太慢了。"叶明敲着桌子,"赫连勃勃主力距我们已不足百里!"
"大人,工艺太复杂。"老赵无奈道,"光是铳管的淬玉处理就要七天,更别说那些精密齿轮..."
叶明起身踱步,突然停在一幅《大秦军器谱》的拓本前。图中工匠分工明确,有人专锻铳管,有人只做击发机关...
"流水线!"叶明猛地转身,"把整个制作过程拆成二十道工序,每组工匠只负责一个环节!"
这套现代生产管理方法起初遭到老师傅们抵制——"哪有匠人只做零件不懂整体?"但试行三日就显现威力:原本需要全才工匠慢工出细活的工作,被分解后效率倍增!
到第十日,连珠铳日产量已达十五支,定装弹突破千发。叶明又设计出简易夹具和模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