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之人,除了李老爷子之外,全都满脸茫然。
但其实,说句实在话,叶青釉的茫然,不会比他们少。
因为这些东西,真的只是‘常识’。
虽然叶青釉在数月前还随着王春月在各地流浪,也没有真的接触过烧瓷,可实际上这些知识,并不难获取。
她为了接近李老爷子而待了几周的那个书店里,几乎有关于‘瓷’的所有书。
只要读上一遍,就能发现很多东西。
比如.......
比如李老爷子刚刚问的关于代宗时期的青瓷。
这些青瓷的留存数量其实也不算多。
如此,叶青釉就会想,为什么不多呢?
它们也如同北宋时期的青瓷一样,暂时没有考古到同期的大墓,没有寻找到技艺精湛的流传之作吗?
不,只要稍稍多翻几页书,就能发现,也会有差不多同期的青瓷,下方会标注xx墓出土,用以表作某种器型的典型。
如此,既然有墓,有典型,就不是暂时没有出土,没有发现的问题,而得找别的原因。
再多观察几张图片,叶青釉就能发现,同时期的器型大多厚重,胎釉也较厚,但被考古出土之后,却有书上写大多只出现在薄胎釉瓷上才会出现的旧裂。
薄胎釉瓷通常是因为追求小巧,施以薄釉后,难以承受开窑时内外温差而导致的,而厚胎釉瓷通常不会。
如此,一切就贴近了一个几乎呼之欲出的答案——
气候。
再多翻几本灾年史,就会发现那时候正值处于一个气候长期多变的时候,南北方的灾害非常多,南方的洪涝虽然不似北方来势汹汹,一次大害便许久无法泄洪,但奇在次数多。
龙泉地处南方山区,交通本就不便,加之洪涝多,无法开窑,哪怕开了窑,也因水汽湿度温度等问题无法准确的控制出窑的成品率。
青瓷,留存数,气候史......
这一切,其实完全是相辅相成的东西。
凡是有果,则必有造成如此的原因。
后来者反推,甚至会比前人的视野还要好很多,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
这一些,在叶青釉的眼中,完全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如此,既然气候不好,灾变居多,李老爷子怎么能凑出那么多的瓷器,并且去关中卖瓷呢?
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叶青釉心中有些古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