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炆没有忘记这里,只是先前认为解决乌斯藏的时机还不成熟,但随着西南土司逐渐瓦解,留给大明处理乌斯藏的窗口期已是不多了。
大明即将迁都,主力都在向北移,迁都之后处理乌斯藏问题的时间成本、财力成本显然更高。
徐辉祖坚定地支持袁岳:“乌斯藏一干尚师原本已臣服朝廷,并签下了文书,可他们回去之后转身便翻了脸,引来不少大小领主合兵扼守要道,切断联系,抵抗朝廷,甚至还在云南方向派遣了五百人下山袭扰,导致三名百姓身死。朝廷理当发兵征讨,让其付出代价!”
为了解决乌斯藏,自己带军士在葱岭训练了好长时间,不少军士因为天寒地冻被截掉了脚指、手指、腿骨与手骨,还有人因呼吸不畅,来不及送下山便死在了那里。
朝廷完全可以腾出手来解决乌斯藏。
铁铉仔细分析局势,进言道:“皇上,乌斯藏之所以唾面自干,毁约抵抗朝廷,说到底并非出于本心,而是被人蛊惑。那些臣服朝廷的尚师在乌斯藏确有影响,然毕竟不是大领主,手中没有奴隶兵。据臣所知,反抗朝廷的多是地方领主,他们蒙昧封闭,不知大明强盛。”
袁岳看向铁铉,有些恼怒地喊道:“没有流血的和平是妥协的和平,而妥协的和平不会长久。今日朝廷不战而屈人之兵,乌斯藏人如何知大明强盛与威严?方才铁阁也说了,那些人蒙昧封闭,总不能指望威吓两句,他们便俯首帖耳吧?唯有流血的战争,残缺的尸体,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谁才是乌斯藏的主人!”
不等袁岳反驳,杨士奇也站出来支持铁铉:“乌斯藏较为特殊,大军无法上山,派少量军队上山也无法根绝问题。说到底,控制乌斯藏朝廷还需要借助当地尚师之手,让其辅助朝廷。唯有如此,方可长久。故此,朝廷应先派人联络一干尚师,在其表明态度之后,再动军队也不迟。”
杨荣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官,他参与过多次战争,随军出征,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功劳,又是兵部尚书,他的话分量很重。
杨荣走了出来,对朱允炆恭谨地说:“皇上,臣以为内阁与五军都督府所言皆有其理。乌斯藏情况特殊,无论是出于解决当下困境还是长期稳固乌斯藏的考虑,都需要争取尚师的支持,但若不消灭一部分大领主,尚师的话并不能影响大局。”
朱允炆微微点头。
这个提议是对的,不流血,他们不知道大明的厉害,不知道大明的厉害,自然也就不会真正臣服,说不定改天喝点酒,脑子一晃,就冒出来反抗大明了。
朱允炆看向铁铉、袁岳等人:“看来杨尚书的提议你们都满意,既是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