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讨抑制土地兼并,重新清丈土地,并限制大户田产数量,如今地方上人心惶惶,田亩交易开始变得频繁,有转移田亩之嫌,有官员上书,希望朝廷再次禁止土地交易两年,以确保将大户手中多出的那部分田亩完全收回朝廷。”
朱文奎找出文书,递了过去:“解阁认为禁田亩交易反而不利清丈,抑制土地兼并。杨阁认为可以放出禁田亩交易的风声,但并不发文书命令,借此机会让大户实现大量土地的分割与转移。后续地方重新造册田契,承认田契持有人对田亩无可争议的所有权,让大户再难无法收回这部分田亩。”
朱文奎见朱允炆批了文书,很是敬佩。
大明的国事很多,每日送至金陵的文书少则百,多则上千。
不过朱文奎现在轻松多了,东宫官杨溥、胡濙等人都回来了,有这些人分忧,朱文奎在办理政务上更得心应手。
张辅因为抗倭援朝的军功,正式晋升英国公。
平安因为多年训练有道,拱卫北方边疆有功,加之在忽兰忽失温时表现英勇,一跃成为镇北侯。
铁铉入内阁,杨溥升兵部左侍郎,宣青书升兵部右侍郎,杨烽火成了五军都督府大督官,徐钦调东宫,担任太子少保……
余人,其他皆给赏赐。令人惊讶的是,大封赏之中并没有徐辉祖、朱棣两人的名字。
对于徐辉祖的封赏,朝廷有些不知如何安排。
朝廷还是给了徐辉祖封赏,在封赏的名单之中,有一个极陌生的名字:
这个调入东宫充任太子少保的陌生人不是别人,而是徐辉祖的长子。
什么金银财宝赏赐都不如跟着太子混有保障,毕竟徐钦今年才二十,太子今年才十五,只要徐钦一直陪着朱文奎,那将来朱文奎上位,徐钦无论能力大小,只要忠诚上不存在问题,不犯大错,魏国公府将枝繁叶茂下去。
朱高炽本来就是燕王世子,不需要啥赏赐,至于朱高煦,那家伙就没资格领赏赐,非要给,也是给鬼头刀或渔网之类的东西。
朝廷商议了几次,都没确定下来如何封赏朱棣。
朱允炆听着各种封赏方案,总不满意:“燕王叔为国征战,劳苦功高,只给这点赏赐不能表其功,也显得朝廷小气。不如这样吧,给燕王叔一个封国。”
解缙、杨士奇、铁铉大眼瞪小眼,以为是听错了。
皇上啊,你是不是忘记了一开始登基时燕王手握重兵,你日夜难安,为了削藩,动了多少心思?
现在朱棣在军队中的声望可不低,有着“大明战神”的称号,军中对其崇敬者无数。若给他封国,重新掌握军队,岂不是埋下祸根?
解缙也不支持给朱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