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太平,诸将、勋贵、豪强、外戚等,都想发财,只靠朱元璋定下来的那点俸禄,大家早饿死了。
朱允炆下令裁军十万,看似动作极大,一口气砍掉了五分之一的军队,实际上并非如此。
对于眼下臃肿的京军而言,裁掉几万老弱之人,且不说可以减轻户部压力,仅从军队方面来考量,有利于鼓舞士气,整肃军纪,强化军士整体战力的。
仅从裁军之策窥看,朱允炆这位年轻的帝王,拥有着超凡的魄力与清醒的认识。想着想着,徐辉祖心里突然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他觉得这位年轻的帝王,能够带领大明王朝,走向一个真正的强国盛世!
这种感觉来的突然,但却真正正正的发自徐辉祖的心底深处……
御史高翔挥毫泼墨,引经据典。
“地方坐大,则割据显现,祸心难掖,不利朝廷。愿以前唐刺史之乱为鉴,不行裁撤之实……”
朱允炆翻看了几本奏折,内容大致相同,不外乎渲染裁军不利。
洪武年间朱元璋数次北伐,打击了北元主力,但因中原马匹匮乏,为形成军事优势,增兵便成为必然。
到了朱允炆上台,冗军已成为了一个顽疾。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指挥的捕鱼儿海之战,消灭了北元主力,自此之后,北元陷入衰弱期,蒙古正统鞑靼部落只能被迫与瓦剌部落联合,避免被明朝吃掉。
此时让朱允炆真正顾忌的,只有藩王及其三护卫。
从历史记载来看,一些藩王虽然干过不法事,多少有点心理变态,但总归没造反的心思,算不得威胁。
燕王,朱棣!
唯有一途:淘弱留强,军制革新!
只要自己不动手削藩,朱棣就不可能短时间蹦跶起来,有时间,慢慢谋划就是。
“启禀皇上,翰林侍讲方孝孺求见。”
朱允炆答应一声,一位约莫四十岁的清瘦男子,身着九品绿色盘领公服走了进来。
若不是方孝孺被朱棣所杀,恐怕后世历史学家,必然将其归入到李景隆之流,间谍、无能、白痴一类的帽子,肯定是少不了。
宋濂被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
可朱元璋偏偏不用方孝孺,而是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挂了之后,又留给了孙子,也就是现在的朱允炆。
说他是忠臣,没错,绝对没错!
他的信念,便是“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的士子信念。
只是,他的能力与他的位置,并不匹配,朱允炆在与朱棣的斗争中失败,他的那些“忠言”,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他只是一忠心的书生,而非是将才!
“裁军有利,臣非为裁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