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祉看着胤祺迅速地找好了地方,并让人将其圈起来,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他叹了口气说道:“你们俩的事情倒是解决得挺快,可我和老十二的印刷厂却还不知道该建在哪里呢。”
胤祺微笑着拍了拍胤祉的肩膀,安慰道:“三哥,别担心。你看这块地如此之大,我们完全可以在学校的边上找个合适的地方建一座印刷厂嘛。虽然这里离京城已经有些距离了,但水泥路四通八达,交通还算便利。而且报纸本来就是要发往全国各地的,又不只是局限于京城,通过前面那条路正好可以通往其他地方呢。”
胤祉听了胤祺的话,觉得确实有道理,点头应道:“五弟,你说得很对。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回去把这件事告诉四弟吧。正好再过两个月,开春之后,土地解冻,就可以动工了。只是不知道四弟对于学校和印刷厂的建造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计划呢。”
四人经过一番商议后,终于达成了共识。他们迅速重新跨上马匹,朝着京城疾驰而去。然而,当他们抵达京城时,夜幕已经悄然降临,天色已晚。
经过短暂的讨论,四人决定不再进宫寻找胤禛商议此事,而是选择等待第二天上朝时,直接在朝会上将所有事情都敲定下来。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胤禟在大朝会结束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往户部点卯。他径直返回府邸,一头钻进书房,开始埋头撰写奏折。
胤禟首先提到,在开放贸易之后,必须明确规定洋人只能在特定的地点进行贸易活动。如果他们无法遵守这一规定,将被禁止继续参与贸易。
为了方便洋人与大清百姓之间的交易,他建议在每个行省的省府内专门划出一块区域,作为交易场所。这样一来,既能集中管理,又能确保交易的有序进行。
此外,胤禟还提议从理藩院中挑选一些精通外语的官员,派遣到各个省府,负责教授当地学子外语。这些官员不仅要承担翻译工作,还要协助省府与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然后,胤禟提出在交易场所旁边建造一座座统一的小楼,专门供洋人短期租住。这些小楼将统一收费,既能为洋人提供便利的住宿条件,又能为朝廷增加一笔收入。
在经过深思熟虑并确定了贸易的地点、洋人的住处以及洋人与大清人沟通的方式之后,胤禟终于开始着手考虑收税的具体事宜。
胤禟深知收税的便利性对于整个贸易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他决定对各种西洋物品进行大致分类,并根据不同的分类设定不同的税收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