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许以重诺,臣以为大部分地方勋贵定会深明大义。”
众大臣听闻,先是一阵沉默,而后便纷纷议论起来。一位老臣率先点头道:
“首辅之言不无道理,如今这两万兵力虽可解一时之困,但面对武国的投石机等攻城利器,确实力有不逮。多一份兵力,便多一分胜算。”
这位老臣心中暗自思忖,自己辛苦积攒的私兵都已捐出,若地方勋贵不捐,仅凭这两万兵力,战事一旦胶着或失利,自己的牺牲岂不是白费?国家若有闪失,之前的付出皆成泡影,倒不如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分担风险,也增添胜算。
一位年轻的大臣也紧接着附和:“可地方勋贵天高皇帝远,未必会如朝堂诸公这般配合,若强行征调,恐生变数。”
他心里却想着,自己都大义凛然地舍弃私兵,那些地方上的勋贵没理由置身事外,定要让他们也出份力,绝不能让自己在这场保家卫国之战中独自承担过重的代价,否则太不公平。
刘澈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先从与边关临近之地的勋贵入手,他们更能直接感受到战火威胁,想必会较为积极响应。再以他们为榜样,逐步推动其他地方勋贵献兵。”
刘澈深知,众人皆有攀比之心,朝堂勋贵已做出表率,地方上的也不应坐视。只有全员参与,禹国才有望度过此劫,自己的率先行动也才更具价值。
禹皇听着众人的讨论,陷入沉思。良久,他缓缓开口:
“杨爱卿之策虽有风险,但为今之计,确需更多兵力。朕可先下旨,令各地勋贵自行考量,愿献兵者,朝廷厚待之,其功绩与朝堂诸卿同论。若有抗拒者,朕再另做定夺。诸卿以为如何?”
众大臣齐声应道:“陛下圣裁,臣等谨遵。”
禹皇随即吩咐:“拟旨吧,速派使者前往各地,朕期待地方勋贵亦能与朝廷同心同德,共御外敌。”
当日一道圣旨便从皇宫传出,命令全国所有勋贵,立刻将各自私兵即刻前往边关,听候并肩王调遣。
而今日朝堂之上那些勋贵的私兵朝会结束之后便已经在京城外教场集合,之后由骠骑将军孙方率领,乘船沿水路北上协助秦轮,围堵进入边境地区的武国军队。
与这些人一同出发的自然还有禹皇的那一道圣旨,和当时在朝堂上说的不同的是,这道圣旨已经不再是各勋贵自愿出兵,而是直接命令勋贵出兵。
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自然是那些大臣们的手笔,正如朝堂上那位官员所想的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