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1章 记者
果门半开后,就看到有人两个拿下大小不同型号相机拍照片的,还有拿着款式有点老的便携手提摄像机拍摄。
和这个老款式便携手提摄像机,搭配的是一个手拿标记着“xx县电视台的话筒。
这话筒由一个三十出头,面容娇好短发利索女子拿着,见谢玉出来,直接把话筒怼到谢玉嘴下。
问:“我是xx县电视台新闻主持人何敏茹,谢导你这次回家有什么感慨,是否觉得家长人更亲……。”
这采访的话说的,怪不得只能在一个县里电视台当主持人,好像和谢玉很熟,但又很疏远不信一般!
相比起来,一边拿着纸笔,假装记录像是报社的人的问题,更让谢玉容易回答一些。
别小看一个县,虽然比不上大城市,但该有职能配备都有,强不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谢玉只简单重复回答几个新剧剧内故事的问题后,扭头把问题选择权交给原身母亲。
相比谢玉,原身母亲在县里这么久,也多次接受过采访,更熟悉本地采访的风格!
也确实,原身母亲几句话就套出他们过来的目的,除了想第一时间见到这个本地小县突然出来的成名年轻人。
再也确实有,打秋风的意思。
比如,突然来的电视台采访,像燕京大城市那边,节目采访,对于上节目者,因为使用了肖像权,基本或多或少都会给一笔“通告费”。
但对于小县里的电视台,来说,能让你上电视,那是一种光荣,是反向要向你收钱的。
像谢玉这种,她们只是遵守领导指令,先过来采访上,问题没那么重要,重要了他们采访了,完成了任务。
不想他们“乱”说话,得给他们准备一笔辛苦费了。
在小地方已经习以为常,其实也算是一种靠山吃山行为。
虽然多数人有些看不惯,但存在既有合理。
其实归根起来,还是利益问题,大城市的电视台经营起来,主要靠广告费收视率。
为了自家的广告费、收视率,对于有助于此行为,是愿意付钱的。
而小地方电视台的,虽也有广告收入,但大头部分是要依靠地方财政拨款。
吃财政饭的人,员工工作相对稳定,竞争小,社会地位高……。
总之,这也算是谢玉刚回来遇到的第一道秋风吧。
当问题变得“奇怪”时,在一边听着的原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