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干了一件事儿,做人口普查,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
简单点说,比如康熙五十年全国丁口1个亿,那以后的税就按1亿这个数定下来了,哪怕以后丁口涨到2亿3亿,国家也只征1亿丁口的税。
后来为了好操作,他儿子雍正又丈量了全国田亩,把这些钱摊到田亩里去,原来1亿两的税,现在10亿亩地,好,就定下来一亩地交0.1两,至于这一亩地几个人几家耕种,国家不问。
封建王朝之中,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问题,堪称万恶之源。
经过土地大量兼并,农户不堪人头税的重负,流离失所大量逃亡,而农民失去了土地,没有经济来源,政府想征人头税,可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以至于丁银收不上来,国库出现亏空。失去土地的流民多了就会引发暴乱,动摇政权。
而摊丁入亩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权贵与农民激烈的矛盾,并且大大的“增加”了人口。
这些人口是怎么增加的?不是生出来的,而是大量隐匿的流民被登记入册。被增加出来的这些流民得到了合法的生计,国库也增加了税收。
摊丁入亩政策可以起到清查隐匿流民的作用,因为政策毕竟是有利与流民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狄泉后期还准备进行房产税,然而房产税的推行却不能查权贵的收入来源,因为房产税如果站在权贵利益的对立面,根本无法推行。
但是狄泉不怕,摊丁入亩如果能把广大人民群众拉到了狄泉这边,狄泉手里有兵马,有人望,他们大可以不干,狄泉大不了学黄巢黄巨天喽!
摊丁入亩的直接结果是权贵地主阶层的土地兼
并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占有土地就要交纳赋所以必须让土地有产出,这就需要雇佣农民来耕地。
而农民取消了人头税,又可以租用权贵的田地耕种,维持生计有了保证。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增加,致使产出也大大增加了,权贵的利益反而得到了保证。对于国家来说,生产的人多了,国库的税收也大大的增加了。
这对于狄泉来说,战争期间,可以凝结民力,吸引人口,哪怕是天下大定之后,这个政策的实行也是势在必得。
当然了,摊丁入亩不能随便用,摊丁入亩,得先想想摊完了之后有什么后果,摊丁之后,丁税和徭役没了,官府需要人干活的时候怎么办?所以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