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九殿下与蓁贵妃是犯下何错,要太后动用私刑,俱伤重。”
“太后已去,追究无益。”
“太后初回,后宫遍遭血光之灾,又逢祭天,怕不是吉兆,天罚降罪。陛下又为蓁贵妃与其子推拒上朝,还望陛下拭目回神,该远距。”
“贵妃已安,天罚之说不可信。”
……
诸如此类的言谈不胜枚举。“臣年岁已高,神智衰退,虽有心报效陛下,却已力不从心,若强占要位,怕耽误朝政,愧对陛下看重。特请辞归家,修养晚年,望陛下允。”
楚相这话如平地惊雷,毫无预兆。
急流勇退比激流勇进更需要勇气。
但淳祈帝心里早有预料,暗骂老狐狸。
假模假样婉拒:“楚相乃当朝肱骨,为朕之左膀右臂,楚相要去,朕实属可惜,楚相不若回去再三思忖。”
楚相含泪,又坚定回禀。
三推五拒不是真的挽留,而是惯来流程。
到底,淳祈帝叹息:“楚相执意,朕纵心头不舍,更尊重卿。”
至此,楚相离朝就成定局。
但这并非无迹可寻。
回到慈宁宫火光未亮起之时,淳祈帝听到沈太后的回复,比起汹涌的怒意,更多却是果然如此,一切都说得通的恍然。
淳祈帝来到凤仪宫,彼时,楚皇后还未睡去,素衣寡面在照铜镜。
“皇后,你好深的心计,趁朕不在,勾连太后,谋取皇子宫妃性命。”
“陛下,是太后同您说的?臣妾没有,你为何总听信一面之词?”
“朕自会查明证据。”
“陛下,您若是有证据又何必急急来寻臣妾?不就是想看臣妾是否心绪不宁?”
楚家虽渐渐不再锋芒毕露,皇后也并非大权在握,但数十年楚家已埋下坚固的根基。
如楚皇后从前所说,楚家可以利用她,她自然也能利用楚家。
通过楚家的手把消息传递出去,再通过皇后的位子把事情隐瞒下来。
大半年来的与世无争只因背后悄悄计策,要的,就是出其不意一击致命。
可谁知云氏会这样得上天眷顾,捡回条命。
皇后谨慎,楚家更是,等事发,自然难以寻找蛛丝马迹。
不是说是她撺掇金氏,联合谋害九皇子的命?
莫须有的罪责安在她身,不若把这事做实,也枉她平白受冤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