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
随着金海镇在对虏的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辖内的地盘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最后选择在金海镇辖内“以地代饷”“分地代饷”甚至以土地酬功的将士,占了金海镇全体将士的九成九以上。
而这也就意味着,杨振直领的征东军和金海镇、登莱镇各路协守总兵府辖内的将士之中,有九成九是不拿饷银的。
他们想要获得真金白银的收入,只能通过战场缴获或者战后奖励。
如此一来,的确为杨振节省下了大笔原本用于饷银支出的银子,整个金海镇的财政状况因此好转了很多,也有了较大的余力投入到弹药的生产、战船的修建和重炮的铸造上面了。
这本来是一个好事。
但是,后来各路反馈,包括杨振自己也发现,仅仅以地代饷,或者给予入伍豁免税赋钱粮的待遇,甚至包括以土地酬功,其吸引力还是不够大,激励作用不够明显。
平时也还罢了,到了战时,不给予参战将士一定的直接奖励,不仅体现不出平战转换的差别,而且也体现不出前线与后方的差别。
所以,在崇祯十五年的年底,各种津贴补贴制度,便以白纸黑字明文规定的方式应运而生了。
在某一些人看来,这是杨振从原来立场和做法上的一种倒退,将会导致金海镇的兵役与屯田相结合的分田代饷、从军免税制度,再次退回到以前的花钱招募和雇佣营兵的老路上去,而所谓津贴补贴,也不过是变相的军饷罢了。
但是,对杨振来说,这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折中。
与纯粹的以地代饷相比,各种津贴补贴制度的出台,的确会增加总镇府在军费方面尤其人头费方面的支出。
但是这种支出只在战时有,只在军前有,或者只在集中训练的时候有,只在驻地偏远艰苦的地方有,只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人员范围内的发放。
这样做,既能更大程度上的激励将士用命,同时也能为杨振和金海镇节省下大笔真金白银的军饷支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杨振在全面推行“以地代饷”制度之后,又推出了各种津贴补贴制度。
这一次长安堡之战,阵亡的大部分将士,都是“正兵”以上的身份,单以一个正兵的战时军前津贴计算,其阵亡后向其家眷持续发放六十个月的津贴,那起步就是一百二十两白银。
对于一般的移民“屯户”家庭来说,这笔额外的津贴可不算少了。
而杨振之所以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