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重点考虑金海东路团营。
对此,杨振当然也没有二话,看了看手中文书,当即拍板说道:
“这一次,清虏来犯之敌,总数不下两万人,被我们留在战场上的,共计有尸首三千九百一十七具,俘虏的活口,包括一些轻伤的和重伤没死的,四千四百六十八口。
“此外,就是收拢到一起的清虏战马,共有五千六百八十三匹,鞍具齐全,其中一些带伤的,将来看情况可以淘汰掉,但总数就是这样了。
“至于剩下的,就是一些清虏的甲胄和什么刀枪弓矢等兵器,你们哪部有短缺的,可以自己去挑选,但要让金海东路团营将士先挑。
“尤其是缴获的清虏战马,金海东路团营可以优先挑选三千匹使用,以弥补此次作战的损失。”
说到这里,杨振看了看身边的将领,并没看到金海东路团营的人,于是转而对前来报告战损与缴获统计结果的麻克清说道:
“一会儿你去东路团营祖总兵驻地,传我的命令,他们除了可以先行挑选三千匹战马之外,此战俘虏的所有活口,也可以由他们先行挑选使用。
“就说本都督允许他们从俘虏的清虏骑兵之中,挑选招降一部分他们认为可用的,而且愿意归降的,先行补足他们此战的人员损失,将来回到东路后,另许其扩编招录。
“还有战死将士的抚恤问题,我们金海镇辖下不管是征东军将士,还是各路协守团营将士,原本就有阵亡抚恤条例,此次除了按例抚恤——永久豁免其父母与承嗣子孙在金海镇辖内的一切税赋公粮之外,等我军收复辽阳以后,额外按照战时津贴条例,由总镇府协理营务处为阵亡将士遗属发放六十个月的战时津贴。”
按照金海镇的战时津贴条例,各营“辅兵”的战时军前津贴为一两白银,一般正兵的战时军前津贴为二两白银,棚长为三两,“队官”为四两,“哨官”为五两,营官为十两,团营以上无论正副一律为“十五两”。
按照这个条例,杨振的战时军前津贴每个月就是“十五两”。
对杨振来说,这根本不算多,但对下面的一般正兵们来说,这二两白银的战时津贴已经很管用了。
自从杨振在金海镇全面推广“以地代饷”“分地代饷”的政策之后,原本用在征东军和各路协守团营将士身上的最大一笔支出,也就是每月的饷银支出,逐年下降。
到了崇祯十六年,真正当兵就是为了吃饷的人数已经非常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