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金海镇的钢铁产能连年增长的同时,清虏那边却一直存在严重的钢铁短缺问题。
根据邓常春报告的情况,早在黄台吉猝死的前一年,整个“大清国”内就出现过“铁荒”。
没错,就在杨振几年前亲赴张家口端掉了那批汉奸商人的“老巢”后,丧失了宣大这条贸易通道、长期得不到大批外来资源补给的“大清国”,近年不仅出现了粮荒,而且在黄台吉持续不断加大对铸造大型火炮的投入之后,也出现了“铁荒”。
多尔衮上位后,受到杨振军队火器犀利的影响,其对铸造大型火炮的各种投入不减反增,将其国内本就不多的铜铁资源几乎尽数投入其中。
这就相当于是把“大清国”的未来押宝在了盛京铸炮厂对新款重型火炮的铸造之上。
杨振知道黄台吉扶持打造的盛京铸炮厂确实有两把刷子,铸炮工艺十分了得。
但是,当他从邓常春的嘴里了解到盛京方面的这些情况后,首先引起他注意的并非传说中清虏倾力铸造的新款重型火炮,而是大规模铸炮造成的严重铁荒。
事实上,没有了宣大沿边的那批汉奸商人的大批量供货,没有了来自高丽半岛的铁器供应,同时也没有了以往一次又一次南下的入关劫掠所得,盛京方面出现铁荒,是必然结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把优先的钢铁资源用在了铸炮上,且不说最后能铸造出多少门堪用的新款重型火炮,单就钢铁或者说铜铁存量资源的分配来说,投入到铸炮方面的优质资源多了,投入其他方面的优质资源必然就少。
而其大批军队所需要的盔甲、弓刀、箭簇、枪矛等冷兵器装备质量,也就必然下降。
按照邓常春这个清虏的户部右参政的说法,清虏民间的“铁荒”已经持续有两三年之久了,如今盛京城内最缺的手艺人不是金匠银匠,而是补锅匠。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振不相信清虏八旗下面的满蒙骑兵还能保持其以前的水准。
就算他们弓马娴熟,作战依旧勇往直前,可是身上的盔甲陈旧破损得不到替换,刀斧弓矢等等兵器的精良程度不仅止步不前,甚至一年不如一年,那么满蒙八旗上下仅剩的生猛勇武,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更何况,随着八旗初创时的老一代精锐干将们的逐年凋落,现在的满蒙八旗新一代就连生猛和勇武的程度,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战场上的形势,基本印证了杨振的判断。
曾经在清虏八旗精锐面前坚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