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没有什么漏网之鱼?”
杨振这么一问,原本还有些笑呵呵的张国淦,仿佛意识到了什么,一下子收敛起了笑容,看了看祖克勇,没有主动搭话。
这时,闻听杨振之言后两个眉头间皱成了一个川字的祖克勇,朝着养着一拱手说道:
“都督的意思,卑职大概明白了。当时由于王大人屯的二鞑子投诚太快,我军尚未合围,他们就派人打了白旗出城约降,那边的满蒙牛录见势不妙随即出逃,葛朝忠他们拼命追了,但是没能全歼。
“当时卑职也担心引起盛京方面警觉,所以,及时叫停了葛朝忠,命他们收兵。现在看,盛京城方面,恐怕——大概已经知道了王大人屯和长安堡这边的战况。都督要打辽阳城,宜早不宜迟,迟恐生变。”
杨振闻言,暗自叹息一声,随即长出了一口气。
他很认可祖克勇的判断,事情的确正在向着他不希望的方向演变。
但是事已至此,他也不能怪谁。
如果他带领的船队能够早一天或者更快一点抵达长安堡以北的太子河河段,那么长安堡的清军就根本不会有逃过太子河的机会。
但是这些话,他也不能公开说。
毕竟真正指挥船队沿河北上的严省三等人,已近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事实上,恰恰是因为杨振本人,非要坚持带着瀛洲号、乐浪号、鲸海号三艘巨型战船一起北上不可,否则的话,整个船队也不至于那么缓慢。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
杨振希望自军随时保持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但是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就必须有重装备的支撑,然而要随军携带重装备,那就必然要拖慢整个进军的速度。
在这个完全不具备机械化条件,甚至连骡马化都不完全具备的时代,杨振的很多设想原本就是两难的选择。
在行军的速度与重火力输出之间,杨振坚定的选择了重火力输出。
虽然眼前船队行进与步骑协同之间出了点问题,但是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仍然会选择携带重火力北上。
事实证明,杨振的重火力战略终究是利大于弊的。
崇祯十六年三月十五日清晨,刚刚在长安堡内休整了一夜的杨振,一大早起来,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上几口,就在自己下榻的长安堡前八旗驻防章京府内,见到了急匆匆赶来的祖克勇、张国淦、严省三等人。
一见面,祖克勇就对杨振说道:
“都督,根据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