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盖了印玺,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发往辽西和金海镇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事实上,杨振的驯服,让崇祯皇帝非常满意——这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他感到满意的事情了。
崇祯皇帝从金海镇那里调兵,固然有加强督师侯恂麾下兵马的需要,但主要是为了堵上洪承畴、祖大寿他们的嘴。
因为去年辽东开战之后,与清虏连番作战的人马主要是金海镇。
而今,朝廷从金海镇都抽调了过万的兵马南下,你们辽西那边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而他之前之所以还要派杨朝进往金海镇走一趟,还给了三百道任官空劄,就是为了安抚杨振,同时让杨振出兵配合。
结果显而易见,杨振非常配合。
而杨振的配合也的确起到了相应的效果。
就在崇祯十六年二月初九承天府知府开门迎贼,承天府、荆州府、岳州府陷落的消息传到京师,崇祯皇帝再一次忍不住大发雷霆的同一时间,新组建的金海镇南下援剿兵马七千五百余人,在副总兵刘万忠的率领之下,登上了俞亮泰、高成友指挥的庞大船队,正式启航南下了。
而一直观望形势的辽西各路兵马,尤其是张存仁所部兵马,在得到金海镇援剿兵马已经启程南下的消息后,也于崇祯十六年二月十五中午,跟在“平羌将军”甘肃镇总兵白广恩和“征西前将军”大同镇总兵王朴所部兵马的后面,一起启程南下了。
白广恩出关作战时带出来的万余人马,而今还剩下八千余,主力尚在,其中除了两千来人的车炮辎重队伍之外,剩下六千来人全是骑兵,浩浩荡荡,气势不凡。
至于大同总兵王朴,从大同花钱招募并带出山海关的大同兵马,除了在寒冬腊月里染病而死的极少一部分人外,剩下一万一千多人,一仗没打,一个个全须全尾、兴高采烈地撤往关内。
唯有不情不愿的张存仁,及其麾下部将张洪漠、刘天禄、祖可法、高光辉等人,心情十分复杂。
崇祯四年,他们在大凌河重围之中被迫投降了清虏;崇祯十三年,他们又在广宁发动兵变,杀了清虏安平郡王杜度,献城归来。
如今到了崇祯十六年,不仅朝廷猜疑他们,就连其他各路辽西兵马,他们十几年前的同僚,现在也排挤他们。
祖大寿麾下各部人马没有入关南下的,南下的唯有他们这一支。
他们自认为,自己与白广恩部、王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