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丹”即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战国时期主要铸造流通刀币的国家为燕国和赵国,此外北方的白狄之国如肥、中山、鲜虞等也都通行尖首、针首刀币。赵国的刀币在形制和文字上都具有独特风格,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赵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重要体现,反映了赵国的地域特色和商业发展状况。
楚国的货币则比较特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铜贝币,形同海贝,是仿照磨去背面的海贝铸成的,表面铸有阴文,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青铜铸币,也是整流通货币中的主要种类。这种独特的货币形式反映了楚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同时也体现了楚国在青铜铸造工艺上的高超水平。另一种是爰金,这是楚国开始大量使用的黄金铸币。爰金以若干小方块连接在一起,中间有格,以便于分切,每一小块为一定单位,其单位有镒(二十两)、斤(十六两)、金(一块黄金)等。目前发现的楚国爰金,铸造有“郢爰”“陈爰”等文字,应该是楚国不同地区铸造的。楚国的黄金铸币在当时具有较高的价值和特殊的地位,反映了楚国经济的繁荣和在贵金属冶炼、铸造方面的先进技术,也显示出楚国在战国时期经济领域的独特地位和强大实力。
燕国的货币主要是明刀。这种刀币方首,弧背,出廓,廓缘磨制较精。柄部饰有两道纵向弦纹,柄端有环首。刀身一面铸有“明”字,字体概为战国早期偏晚阶段。关于此“明”字历来有多种观点,有“盟”“营”“名”“泉”“回文”“宴”等不下 10 种解释,学术界普遍倾向于释为“明”,更有学者提出“明”即战国赵之“明邑”或燕之“平明邑”,近来还有学者在承认字形为“明”字的基础上,指出此字与“眼”字同源相通,由“眼”而转通“燕”,即燕国以国名发行的刀币。燕国明刀的铸造和流通,体现了燕国的地域特色和经济活动,以及与其他国家在货币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齐国的货币主要是刀币,其上铸有“化”字文样,因而又被称为“刀化”。根据铸造文字不同,齐国刀币可分为三字刀(铸造有“齐法化”文字)、四字刀(铸造有“齐之法化”文字)、五字刀(铸造有“安阳之法化”或“即默之法化”文字)、六字刀(铸造有“齐建邦长法化”文字),其中齐大刀“齐建邦长法化”六字刀最为珍贵,也是历史上最早的纪念币品类。齐国刀币的精美程度和种类繁多,反映了齐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铸造技术,同时也体现了齐国在商业贸易方面的繁荣和在货币文化上的独特创造。此外,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