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救援队伍的不懈努力下,一群人安全地离开了这片曾经让他们心惊胆战的噩梦之地。
他们身上沾满了泥浆,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中却闪烁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在撤离的路上,他们相互之间交换着关切的眼神,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疑问:“有没有人看到和我们一样穿着的人?”然而,得到的回答总是令人失望的否定。
尽管如此,他们的心中仍然存有一丝希望,希望那两个在泥石流中失踪的同窗能够奇迹般地生还。
理智告诉他们,两个学生在如此凶猛的自然力量面前生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他们不愿放弃任何一线希望。大家一起出来的,就要一起回去,不到迫不得已,一个都不能少。
这种心理,它支撑着大家继续前行,继续寻找。
去往巴州城庇护所的路上,师生几人听前来救援的人谈论才知道,这次泥石流还波及了好几个村子。
而他们也在沿途亲眼目睹了灾后的惨状。沿途本应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景色,此刻却笼罩在一片沉重的氛围之中。他们发现,几个村子在遭受了泥石流的无情侵袭后,已经变得满目疮痍。
房屋倒塌,断壁残垣间,曾经的欢声笑语和温馨生活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不绝于耳的痛哭声、嘶吼声……
有失去孩子的母亲在撕心裂肺的哭,有失去父母的稚子在地上无助的哭,有失去父母妻儿的男人在愤怒、绝望的哭……
哭声、嘶吼声相互交织,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泥石流的痕迹如同一道道伤疤,刻在了这片土地上。师生们的心情沉重,他们目睹了村民们的痛苦和无助,心中充满了同情和哀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面对如此惨烈的灾难,他们内心深受震撼,师生们对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力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此时此刻,他们这群人之中,无论是曾经立志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儒,还是渴望成为护佑一方百姓的官员,似乎都在冥冥之中领悟到了自身的转变——
仿佛读书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摆脱贫困、光宗耀祖这般狭隘的目标,而是萌生出了全新的动力源泉。
就这样,一行人一路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便到了巴州城,经过衙役们的安排,他们也终于来到了其中一个临时搭建的庇护所——归元寺。
归元寺坐落在巴州东北方向的凤凰山上。传说,这座山曾经并不叫凤凰山,而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