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擞,身姿挺拔如松。
他们头戴被称为“雷锋帽”的棉帽,身着与成廉相似的棉袍,手持长枪,枪尖在雪光中泛着冷芒。
更令杨弘心惊的是,这些士兵呼出的白气节奏均匀,显然都经过严格训练,连呼吸都控制得恰到好处。
“北明军纪,果然名不虚传。”杨弘低声感叹。
成廉闻言,嘴角微扬:“杨鸿胪过奖了!”
城门处,徐晃已率亲兵等候多时。这位北明镇南将军与成廉一样,身着军大衣,头戴雷锋帽。
见成廉一行到来,徐晃大步上前,威风凛凛。
“老成!可算把你盼来了!”
徐晃声如洪钟,一把抱住成廉,战友之情溢于言表。
“想必,这位就是陈国的杨鸿胪吧?”
徐晃松开成廉,转向杨弘,目光如电。
杨弘连忙行礼:“下官杨弘,见过徐将军。”
徐晃上下打量杨弘一番,忽然笑道:“早闻淮南多才俊,杨鸿胪果然气度不凡,走,府中已备好酒菜,为二位接风洗尘!”
……
镇南将军府内,炭火烧得正旺。杨弘脱下厚重的羊皮氅,顿觉轻松许多。
席间,徐晃与成廉推杯换盏,谈笑风生,说的多是北明军中趣事。
杨弘一边应酬,一边暗中观察。
酒至半酣,成廉忽然问道:“公明,我从邯郸出发时,听兵部说兖西军团已满额了?”
徐晃闻言,脸上露出自豪之色:“正是!全托陛下洪福,如今兖西军团八万将士,个个精神抖擞,只待陛下一声令下!”
“八万?”
杨弘手中酒杯一颤,几滴酒液洒在案上;他急忙掩饰道:“徐将军治军有方,令人钦佩。”
徐晃摆摆手:“非我之功。当初陛下在洛阳赈济灾民,活人无数。如今募兵令一下,河南百姓争相投军,两个月就补足了兵员。”
杨弘心中盘算:一个兖西军团就有八万,而他听说北明有七大军团,如此算来,北明岂不是有五六十万大军?
而陈国经历连年败仗,如今只剩十余万残兵,战斗力更是惨不忍睹。
“杨鸿胪似乎对我大明军制很感兴趣?”徐晃忽然问道,眼中精光闪烁。
杨弘心头一紧,连忙道:“下官只是惊叹大明军容之盛。”
徐晃大笑:“明日我带杨鸿胪去军营一观如何?”
杨弘拱手应下,心中却有些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