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悦不知道各位陛下已经满心期待地渴望人才到自己朝代,疯狂挖墙脚了,她只是继续感慨辛稼轩。
俞悦:“可他毕竟是辛弃疾啊,他即使迷茫,即使满腹牢骚,他也要给自己滚烫的心寻一个去处。
他也要找到自己的心安处,否则这漫漫余生,他又该如何度过,想起祖父的殷殷教诲,他又该如何自处。”
俞悦说辛弃疾需要给自己滚烫的心寻一个出口,也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接受这不公的世道。
尚还年轻,还志在报国的辛弃疾闻言挑了挑眉,他在想自己以后能够在什么地方寻到自己的心安之处。
已经人到中年的辛弃疾微微笑了,他觉得俞悦这个说法很有趣,但自己正是也抱着这样的打算。
俞悦:“辛弃疾选择了向禅师寻道,他常常去永丰县的博山寺与禅师论道,自然,他的词也多了些禅味。
如他在《鹧鸪天·博山寺作》中所说: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他说他已不再向去往帝都的路上奔波行走,却因为频繁往来于山寺之间,甚至让山寺感到很厌烦逢迎他的到来。
但他并不在意,反正人都是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的乐趣,在有材与没有材之间度过这一生。
他说他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他不会为了猎取功名而趋炎附势,这实在是一件很没有必要的事。
最后辛弃疾觉得,他已然历尽人间沧桑,最终还是走上了回归山野躬耕之路,在田舍之间过完匆匆一生。
这世上哪有什么君子呢,若论真君子,大概只有松竹是他的真朋友,发自肺腑言,花鸟是他的好弟兄。
这其中‘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一句,这其实是来自老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化用。
看得出,辛弃疾的字里行间,已经满是失望,不是单纯对某个事物的失望,而是对这个世界的失望透顶。
辛弃疾夜宿博山寺,独游博山岭,他独立雨岩,看瀑布飞流而下,腾起水雾,溅起一地飞霜。
他又想到自己如今的处境,漂泊半生,却仍旧找不到出路,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家国。
于是他又写下《生查子·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