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自有自己的修行,想通其中关窍之后,之前所有的迷茫,所有的不知所措都不再能影响他分毫。
他将杯中愁酒一饮而尽,然后准备再一次为了南宋的万千百姓,奔赴剿匪的路上,奔赴于水火之中。
即使他注定要失败。
俞悦:“公元1173年冬,由于耀眼的战绩,三十四岁的辛弃疾迁升江东安抚使参议官。
他在滁州执政两年不到,赚来了几缕白发,几分沧桑。匹马上路,又重回建康任所,这一次他的上司,是故友叶衡。
叶衡也是个主战派,他照旧例,在赏心亭为辛弃疾接风,看着辛弃疾风尘难掩的疲倦和白发,难免要问一句:‘滁州如何?’
辛弃疾则以词回应老友,于是他写下《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他说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谈,像万马奔腾一样接连而来。却在烟雨中徘徊,迟迟不能到达。
人们都说头上的白发是因为愁苦所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浑身白色的沙鸥,它们岂非浑身都充满了愁绪啊。
青山不是青山,是辛弃疾自己,也是好友叶衡,词罢,两人相顾无言,唯有一杯烈酒入喉,烧了闲愁。
后人常把苏轼和辛弃疾并论,只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已经界定了两人的差异:
‘东坡之词旷,辛弃疾之词豪。’
两人说起来都是后人界定的豪放派词人,但细究起来,却又是不同。苏轼写的是气象,而辛弃疾写的则是魄力,
再则,我始终认为,只因辛弃疾胸中有浩然气,故而落笔成词之时,寻常事物也会沾染上别样的色彩。
青岚是万马,山林是刀戟,弦歌是战鼓,就连盈缺轮转的日月,都与常人眼中的大不相同。
我们可以在他的那首《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中清晰地感受到: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佳节,他看到的是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于是他举起酒杯问月中的嫦娥,他说怎么岁月流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